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本文提出了控制主线的新概念和坦克火控系统是沿着控制主线而发展的论点.并由此发现,控制主线末端上的炮控系统是火控系统中最薄弱的控制环节,本文以现代控制理论为基础,对炮控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使系统性能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22.
首发命中是坦克火控系统研究中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但在实战情况下,首发是否能够命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脱靶距离的研究便显得非常迫切,日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介绍一种能够在目标附近跟踪射弹弹道和确定脱靶距离的无源自动指示系统,以及为了追踪“捕获到目标”的射弹而必须作的相应的修正方法。该系统由一个可见波长CCD传感器、长焦距光学仪器以及一个用于探测发射事件中炮口闪光的分离式IR传感器组成,它们与一个基于“PC”的图像处理和自动跟踪系统组合在一起,能够通过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比较射弹轨迹图像的变化情况来追踪射弹的弹道。利用试验样机跟踪训练弹所获得的初期试验结果非常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3.
二战后,日本已发展了三代装甲战车。61式坦克和60式装甲输送车为第一代,74式坦克和73式装甲输送车为第二代,90式坦克和89式步兵战车为第三代。其中第二代装甲战车的生产数量最多,它是目前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主要装备。对于第三代装甲战车,日本人称它为“世界上第一流的”装甲战车,也有人称它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装甲战车。它将成为21世纪初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主要装备。  相似文献   
124.
信息技术就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凡是一切有关信息的产生、变换、获取、处理、存储、传递、显示、控制和利用的技术都属于信息技术。它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军事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用信息技术对坦克等原有武器平台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它们的作战能力成倍提高,从而具备了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25.
126.
曾望 《现代军事》2009,(12):44-47
在第三代坦克列装部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就已经开始了第四代坦克的研制。不过.随着世界战略环境的变化,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降低,各国明显推迟了其第四代坦克的研制。然而.近年来世界主战坦克的发展出现了新动向,俄罗斯加快了新型坦克的发展步伐,其第四代主战坦克目前可能已完成研制。  相似文献   
127.
99式坦克方队作为首个接受检阅的装备方队,一改以往阅兵的2+4×4队形,以箭形队形全新亮相:第一排1辆坦克,第二排2辆坦克,第三排3辆坦克,第4排至第6排各4辆坦克。这一队形寓意我军是打赢之箭、胜利之箭,也是历次国庆阅兵车辆方队的首创队形。  相似文献   
128.
被称为南亚大象的印度,现役陆军部队110万人,占三军总兵力的8697%,拥有3400多辆坦克,1700多辆装甲车。为实现“称霸南亚”的战略目标印度陆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速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印度陆军初制定了新的武器发展发展战略,强调以精确制导武器为重要的常规火力,以坦克装甲车辆和  相似文献   
129.
130.
在分析坦克弹药消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分枝定界法建立了坦克弹药消耗量预测模型.计算了05式两栖装甲突击车渡海登岛作战弹药消耗量,并对模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