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07年初夏的一天,伴着凉爽的海风,笔者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幸地采访了我国第一代舰载机特级飞行员、二等功臣陈金龙,与他谈起当年完成我国首次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导弹)飞行试验航测弹着点时的情景,两鬓斑白的陈老谈及往事,感慨万千,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  相似文献   
72.
为解决某低空补盲雷达存在的探测范围小、低空盲区大的问题 ,利用分布馈源法对其天馈系统进行改进 ,通过增加一个馈源的方法 ,合理分配发射功率 ,在不影响雷达技术性能指标的前提下 ,使其垂直波瓣宽度展宽两倍 ,扩展了探测区域 ,改善了探测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3.
近几年来,俄罗斯一改过去前苏联对先进武备系统封闭、保密的做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出了多种适合不同搭载平台的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其中“马斯基特”3M-80E、“天王星”X-35、CLUB—N(3M-54Э、3M-54Э1)、CLUB—N(91PЭ1、91PЭ2)、“宝石”等反舰导弹以领先于国外同类武器10年左右的性能优势,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4.
75.
张群  晓东 《国防科技》2001,22(10):4-7
美军从1987年开始研制铁路机动发射方法,在机动的沿线上设有10—20个地下发射井。实弹发射点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但由于铁路线特征明显。不易隐蔽。战时一旦遭到破坏,将直接影响“MX”导弹的机动作战行动。根据美、俄《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MX”导弹将在2003年1月1日前全部销毁。  相似文献   
76.
周义 《国防科技》2001,22(10):66-69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由美国发动的几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可以看出空中打击已经成为一种主要作战样式。空袭一方都是将巡航导弹作为首轮空袭的首选兵器,广泛使用海基、潜基、机载等各种平台发射巡航导弹,重点打击、摧毁对方的C^3I系统和地面防空设施,在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和防空系统等重要目标彻底瘫痪或基本瘫痪后,使用飞机实施更大规模的空中打击。同时证明,在以空袭作战将对手彻底打垮之前,美军的地面进攻是不会开始的。可见,反空袭作战,既是序战,又是决战,事关战争结局。由此,抗击敌巡航导弹已经成为未来防空作战的关键环节,并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反空袭作战的成败。  相似文献   
77.
78.
BTT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以BTT试验器为背景,配合BTT控制技术研究可全面验证导弹控制系统设计。给出了半实物仿真试验方案、方法及试验结果分析,试验结果表明BTT控制系统设计满足最小侧滑(近似零侧滑角)倾斜转弯的技术指标要求,半实物仿真试验方法正确。  相似文献   
79.
历史是一面镜子。考察历史上的登岛作战,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执登陆一方依托天然屏障,凭险据守,以点制面,占据江河地理优势,都没有攻不破的海上堡垒。凡取得登陆成功的,大都是在登陆时间、登陆地点或战术手段的运用上达成了某种程度的突然性。据有关资料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进行了规模不等的登陆作战约有600多次,绝大多数都达成了突然性。汉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进行的一百多次登岛作战,采取各种手段达成突然性登岛的就占半数以l。那么,未来我军实施登岛作战,是否还会象以往那样强调和依赖突然性呢?回答应该是肯定…  相似文献   
80.
航天员1996年9至10月间,一个由两名中国航天员候选人和教练人员组成的小组抵达莫斯科郊区的尤里·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开始航天员训练。中国人称吴特和李兴龙(音译)为航天员的主要人选。吴特和李兴龙在尤里·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了一年的基础训练后随代表团返回了中国,不久中国宣布这两人将是中国首次载人太空飞行的主要人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