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篇 |
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1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对舰用多相电力推进系统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的需求,将带输入滤波环节的基于电机反电动势的模型参考自适应(MRAS)方法用于多相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推导了系统的小信号模型,分析了滤波截止频率和转速估算PI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变滤波截止频率变PI参数优化的MRAS控制策略。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具有更高的转速估算精度和静、动态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62.
基于柱状感应驱动器的结构模型和电路模型建立其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依据该数学模型导出感应驱动器等效阻抗的表达式,理论分析电枢涡流效应对驱动线圈等效阻抗的影响.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仿真电枢涡流效应对驱动线圈阻抗特性的影响,给出驱动线圈阻抗特性变化的趋势,并与静磁条件下空心圆柱线圈的电感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理论分析与仿真分析结果非常吻合,这为感应驱动器的参数计算与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3.
建立感应驱动器的数学模型,并基于Ansoft公司的Maxwell 3-D仿真环境,建立了感应驱动器的3-D有限元模型.利用3-D涡流场求解器对感应驱动器性能进行分析,给出磁场和安培力的分布情况,比较电枢分片前后其内部涡流密度的差异,研究电枢材料对性能的驱动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枢尾部与励磁线圈之间的磁场最强,电枢尾部外表面处的涡流最大,受到的电磁力也最大,选用铝质电枢有利于提高驱动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64.
为了避免两条独立能量链驱动的电机系统故障时刻故障能量链切除导致非故障能量链输出电流突增,实现系统故障模式下单能量链的安全运行,以工作于瞬态加速工况的短初级双三相直线感应电机为研究对象,给出了电机的控制模型.根据电机单能量链的运行特性,提出一种系统故障模式下的能量链切换控制策略,即在系统出现能量链故障后切除故障能量链 、... 相似文献
65.
66.
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建立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互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设计的小功率感应电源试验平台,分析了如何选择该系统的补偿拓扑和谐振频率.根据分析结果搭建了感应电源试验平台,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了该系统在额定负载下的输出功率最大. 相似文献
67.
亥姆霍兹线圈磁场均匀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亥姆霍兹线圈所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进行了编程计算,研究了亥姆霍兹线圈在空间所产生的磁场分布规律.以1%均匀度为例给出了磁场均匀区与环半径(距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
基于ANSYS软件的多相无刷直流电机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径向充磁的多相无刷直流电动机永磁体的有限元处理方法和场路耦合方程,基于ANSYS软件运用"场路耦合数值分析法"对其磁场分布和空载特性进行了计算,试验结果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9.
为解决现有磁定位方法的定位精度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定位参数初始值估计精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单分量磁定位方法.首先利用舰船垂向磁场的衰减特性构造了相关系数函数,该函数与测量面上磁场的拟合误差函数共同组成了一种新的多目标规划函数,然后将微分进化算法与方向加速法相结合形成了混合优化算法,再利用该算法通过多目标规划函数确定最优的定位参数解.实验证明,对于未安装定位系统的半合作舰船,该定位方法利用磁传感器所测目标的垂向磁场,能较准确地确定舰船相对于磁传感器的位置,定位结果稳定可靠,定位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0.
为优化多级同步感应线圈电磁发射器(SICEML)性能,以提高发射速度和能量转换效率为检验指标,以影响上述指标的触发时序为优化对象,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了单级同步感应线圈型电磁发射器触发位置优化数学模型,计算出了最佳触发位置,通过数值和有限元两种仿真系统对优化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采用该方法对两级以及10级同步感应线圈型电磁发射器的触发时序进行了优化研究,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为解决了仿真系统误差的问题,提出采用动子线圈在各级的触发位置和速度作为控制因素的双控触发方式,并研究分析了仿真过程中触发开关的随机抖动对出口速度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