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2篇 |
免费 | 436篇 |
国内免费 | 173篇 |
专业分类
34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111篇 |
2021年 | 143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172篇 |
2013年 | 129篇 |
2012年 | 154篇 |
2011年 | 172篇 |
2010年 | 193篇 |
2009年 | 161篇 |
2008年 | 231篇 |
2007年 | 228篇 |
2006年 | 160篇 |
2005年 | 138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75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01.
创新动力的组成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动力系统由内、外两部分因素构成。其中.由内部推动创新的因素构成内动力.由外部促进创新的因素构成外驱力。内外动力共同作用推进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2.
103.
为研究基坑开挖时的变形、稳定性及对坡顶建筑物的影响,以实际工程为例,运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含有软弱夹层的顺层岩质基坑边坡在直立开挖与支护过程中的位移场、应力场及对坡顶建筑物影响进行了动态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开挖过程中,岩体卸荷引起变形,支护结构可以限制变形的发展,开挖面处岩体失去原有限制发生卸荷回弹,使得边坡顶部和靠近开挖面处出现拉应力集中区,层状岩体的软弱夹层处会产生较大的剪应力,并随着开挖加深而增大;开挖后边坡顶部已建挡墙附近应力消散,坡顶产生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掌握坦克的热状况,发展了一个坦克稳态热分析模型,基于集总参数法将整车划分为若干热单元,考虑了坦克自身产热、传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建立了热平衡方程,构建了由热单元、产热源、导热热阻、对流传热热桥、辐射换热源等组成的热网络。模型计算的温度值与实车测试值对比,误差小于7%。对某型坦克高速度行驶稳态工况进行热分析,得到了坦克整体表面温度分布、高温部位温度及其热量分配状况。 相似文献
105.
针对小波包能量谱损伤识别方法对结构激励源的依赖性,引入虚拟脉冲响应函数增强了小波包能量谱对激励的鲁棒性。为验证该方法对钢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3榀3跨钢框架3种工况下的模型对比试验,采用小波包能量谱损伤识别方法分析了不同实验工况下频响数据,识别结果符合损伤情况,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6.
107.
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主从接触算法模拟桩-土相互作用、修正剑桥模型作为土体本构模型,通过在桩顶施加竖向位移荷载以及合适的网格划分技术建立了较为符合压入管桩压桩实际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压入管桩压桩产生的挤土位移场,对不同泊松比时压入管桩单桩挤土位移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泊松比时竖向和水平挤土位移场沿深度方向和径向的分布规律趋于一致;土体泊松比的变化会对压入管桩压桩产生的竖向和水平挤土位移场产生较大影响;泊松比越大,压桩产生的竖向和水平挤土位移越大。 相似文献
108.
为了研究土中爆炸作用下埋地管线的安全问题,利用AUTODYN-2D、AU?TODYN-3D程序,采用程序提供的流固耦合功能和网格映射功能,对爆炸地冲击作用下埋地管线的变形和破坏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不同爆心间距管线的应力峰值.将模拟计算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值与TM5-855-1手册理论计算值比较吻合,表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爆炸地冲击对埋地管线的作用是可行的,计算结果对地下爆破的安全施工和埋地管线的安全运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9.
110.
为了对钢制强化玻璃纤维制双层油罐贯通间隙空间进行优化设计,针对目前市场上主流双层油罐间隙空间的结构特点,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CFD,基于多相流流体体积模型,对双层油罐内罐发生渗漏后渗漏液体在贯通间隙空间的流动特点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液体在间隙空间流动时,其表面力对流动的影响占支配作用,体积力的作用可以忽略;当间隙垫片之间的距离≥0.8 mm,其对液体流动的阻碍作用开始减弱;主流双层油罐间隙空间的设计不合理,无法将油罐渗漏液体尽快引流到间隙底部。最后,根据液体在间隙空间的流动特点,对双层油罐间隙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