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4篇
  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331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312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287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321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1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6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军工企业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之一,是创新队伍中最重要的一支生力军,肩负着自主创新的光辉使命和义不容辞的社会历史责任。为了实现国家安全稳定和民族经济的腾飞,为了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创型新国家的战略目标,我国军工企业必然要把建设创新型企业作为其重要的战略发展目标。由此,军工企业的创新型建设成为企业界和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92.
张炳清 《中国军转民》2007,(3):53-54,57
2007年2月25日,国防科工委出台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又可称为“11条”。这一积极的政策信号要落到实处,还必须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细则。否则,《指导意见》就难以达到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可操作性也将大打折扣。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军转民》2007,(3):58-59
《国防科工委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是对“非公36条”的具体落实,将对我国“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今年3月颁布的国防科工委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启了国防科技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充分利用蓬勃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打破军工封闭格局,拓展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有助于形成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995.
《指导意见》的提出,具有时代意义,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军工发展的变革之路。提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建设在更深层次上说明军工经济怎么融入整个国民经济,这是最本质的问题。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主流,军工经济不能完全靠国民经济来支持它的发展,军工经济怎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防科工委根据国务院2005年颁布《非公经济36条》提出《指导意见》,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这个战略思想的实施。  相似文献   
996.
库桂生 《中国军转民》2007,(3):42-43,46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出台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一重大举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国家经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97.
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指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99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度推进,我国国家利益经济化和国家安全威胁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本文主要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家利益发展及其引发的军事战略调整的必要性,进而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军事战略调整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99.
《国防科技工业》2007,(4):28-29
“十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工作以加快发展军工经济为主题,以能力、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四个机制”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能力结构布局调  相似文献   
1000.
国防高科技的自主知识产权优势能够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综合国力,甚至可能推动世界进入一个新时代。航天科技工业的知识产权优势更是如此,需要深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