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一、灵活方式方法,筑牢思想"基础墙"创新安全教育,突出一个"小"字。安全教育不能总是讲大道理、搞大课堂,而应多普及"小知识"、多开"小灶",要见缝插针把"小课堂"开在日常生活中,开在饭后两三百米的操场散步、休息时三两个人的聊天中。要善于观察细节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遇到小问题你我齐讨论"等活动,抓住训练间隙、出操点名等时机  相似文献   
32.
叙述了双(多)基地雷达的历史发展情况,对该雷达在现代防御体系中的优势和作用做了分析与探讨,阐述了典型的双(多)基地雷达系统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介绍了美国劳伦斯研究所在同坐达试验场对宽视探地脉冲雷达试验的情况并给了结果。  相似文献   
34.
武装直升机第一次出现在战场卜是在1954年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随着机载武器系统的小断更新发展,武装直升机的作战性能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创造发展了新的战术。纵观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历程,某种程度上就是机载武器系统与攻击战术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方面武装直升机的出现与发展催生了新的陆战战术,推动陆战战场走向立体化;另一方面新的作战需求刺激了武装直升机机载武器装备的发展,使其作战性能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又产生新的战  相似文献   
35.
战场目标声/震侦察与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一个采用被动侦察体制的多传感器侦察系统。在研究了地面战场典型目标的噪声场和地震动场产生机理的基础上 ,对战场目标噪声信号和地震动信号进行功率谱估计 ,分析了各种目标的线谱特性。设计了拓扑结构合适的 BP神经网络分类器 ,可以有效地分类识别战场典型目标  相似文献   
36.
李莉 《宁夏科技》2001,(2):21-24
高超的隐形设计,全新的武器装备,先进的整合动力系统、多功能搜索雷达,先进的舰炮系统,强有力的战略打击能力、火力支援能力,代表21世纪水面舰艇的新概念,是舰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7.
38.
未来15年将是地(舰)空导弹大发展的15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中目标的防区外攻击,战术弹道导弹的威胁以及无人驾驶飞机的广泛应用,要求地(舰)空导弹具有更大的射程、更高的火力密度和更精确的制导控制。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发展新一代地(舰)空导弹的要求。由于相控阵雷达的进一步成熟,精确制导控制技术的突破,为新一代地(舰)空导弹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过近10年的开发,第4代地(舰)空导弹已进入发展中期。今后15年将是这一代地(舰)空导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为了更换第2代地(舰)空导弹,也必将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39.
编队构形设计是分布式干涉SAR系统总体设计的关键问题,它必须紧密结合系统性能评价和编队运动规律进行。针对星载分布式干涉SAR的双站、斜视、空间基线等特点,以主星带辅星群分布式InSAR为例,建立干涉测高精度与基线矢量的关系;以直角坐标过渡,建立基线矢量与卫星间轨道根数差的关系,从而建立了测高精度与卫星轨道根数差的关系;以雷达工作的中间时刻达到测高精度最优值为设计准则,得到双星和多星编队设计方法;仿真分析表明根据上述设计方法得到的优化编队构形,其测高性能要优于干涉车轮和干涉钟摆编队。  相似文献   
40.
针对在轨对地定点再入方面的问题,重点讨论了远地点单脉冲变轨模式和一般单脉冲变轨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进化算法在轨对地定点着陆的优化变轨分离技术,这样既保证了着陆精度,又保证了所耗能量最小。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