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射频/红外双模复合制导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发了对射频/红外双模复合制导半实物仿真系统的需求,而波束组合器是半实物仿真系统的关键部件。讨论了波束组合器技术以及波束组合器对单脉冲雷达测角精度影响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02.
自适应天线在波束形成过程中会引起天线相位中心变化,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用波束的自适应天线相位中心评估方法。该方法分为三步:设置天线的可用波束门限;在干扰来向均匀分布下,得到天线可用波束门限内相位方向图集合;利用最小二乘法对相位方向图集合进行拟合得到自适应天线的平均相位中心变化量。运用该方法对四种典型的四元阵相位中心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对自适应天线相位中心性能进行评估。另外,通过设置适当的可用波束门限,可以提高自适应天线的相位中心性能。算法的评估结果可以作为GNSS高精度自适应天线阵型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03.
探讨实现激光波束合成的新方法,分析体布拉格光栅作为激光波束引导器的可行性,基于Kogelnik耦合波理论,着重讨论了影响体布拉格光栅衍射效率的波长选择性和角度选择性因素。实验上给出布拉格光栅的具体制作过程,利用透射式体布拉格光栅完成了2束不同波长的激光并束、2束同种波长的激光并束实验,验证了利用布拉格光栅进行并束的可行性。为了实际中应用的方便,提出在晶体内部利用90°配置设计特定角度的布拉格光栅,让激光垂直照射晶体表面,即可满足布拉格角度入射,改良并束光路,简化理论计算,提高并束效率。  相似文献   
104.
本文讨论了一个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器的原理,组成及实现方法。另外,还提出了一种在连续波体制下改进的自适应Gram-Schmidt算法,该算法在TMS320C25上运算效果良好,可在1.8ms内完成自适应迭代,最后给出了结果。  相似文献   
105.
具有线性斜极化和高增益的双波束设计,对单脉冲测向应用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106.
针对多波束干扰系统同时干扰多个目标的资源分配问题,通过分析目标分配算法的一般流程及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提出了基于实战化和有限条件的针对多波束干扰系统的非线性0-1整数规划数学模型。针对该模型采取开源软件SCIP进行求解,最后给出数值仿真来说明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7.
高速精密主轴径向误差的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高速精密主轴的径向误差进行测试 ,主轴的高速可能会使误差分离的方法不再成立 ,通过模态分析 ,验证了该系统的误差分离的可能性。在测试中常用精密主轴来直接代替精密钢球进行测试 ,这样会带来测量误差 ,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另外还对传感器探头安装误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8.
针对多波束天线的采用给卫星移动通信链路带来的同频信道干扰的问题,提出了同信道波束消除方法来抑制干扰。该方法无需参考信号,适用于相控阵天线和多波束天线系统,仿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9.
针对传统机载平面相控阵雷达扫描方式所采用的矩形栅交叠结构和三角栅交叠结构所引出的波束形状损失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交叉外切式交叠结构。分析并比较了3种结构的波束形状损失及能量分布图,推导了交叉外切式结构的优化俯仰角和方位角以及中心检测概率。仿真结果表明,交叉外切式结构波束形状损失最小,可以提高雷达中心检测概率,有利于实现雷达的完整性扫描。  相似文献   
110.
针对防空兵基地训练需求,设计了使用低速平台搭载干扰系统伴随高速战机实施随队干扰的编队方式,仿真分析了不同主瓣宽度雷达、不同平台速度下的随队干扰过程。结果表明,对于所设计的编队方式,存在某一速度取值范围使得全程随队过程得以实现;当平台速度低于实现全程随队干扰的取值范围时,存在最佳的初始进入距离以实现最大局部随队干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