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1.
20世纪80年代以前,1959-1961年的大饥荒书写成为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其中右派知识分子的"饥饿"体验更是受到作家的关注。本文仅就张贤亮的《绿化树》和智量的《饥饿的山村》两部描写"右派"在饥荒年代农村生活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本对饥荒生活的呈现方式和对女性的态度,进而探讨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以及在80、90年代不同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2.
柔石是“左联五烈士”中最具艺术潜质的作家。一般认为,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二月》纯熟地表现了青年知识者的追求,揭示了中国封建传统强大惯性重压下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的碰壁。但对于以主人公萧涧秋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固有的人格缺失,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必要的生存处境的尴尬、环境恶化,分析仍欠深人,因而遮蔽了《二月》这部作品主题意蕴应有的丰富性,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对于柔石这位作家杰出艺术才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23.
新时期知识分子在各条战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及政策正确与否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的关键。建国后我党知识分子理论及政策有一个演变过程 ,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论基础以及制度等都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4.
王瑟 《兵团建设》2006,(12):16-17
今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新疆时,特意察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的红枣基地,基地建设者们深受鼓舞。  相似文献   
25.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探索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不断探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毛泽东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的革命性。邓小平重新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倡导并反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对知识分子的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6.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历史仿佛就是一些符号化的东西,供人们崇拜敬仰抑或感慨反思。但是,当我们用心去探究那尘封的过往时,或许你会惊诧:原来历史是那么的丰富和多彩,是那样的必然却又充满了戏剧性。《建党伟业》就是这样一部带领我们走进历史展开思考的优秀作品。《建党伟业》是柳江南、张隼合著的,它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用宏大的历史视野,全方位地再现了中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知识分子"过劳死"的现象频频出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阶层的关注。抑制"过劳死"现象的蔓延,需要个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个人方面,要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自身的调理调节,提高素质;社会方面,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推动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企业方面,按照"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致力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营造"关爱员工、合作双赢"的企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8.
李贺出生于一个旁支远裔、家境破落的宗室之家。在他生活的时代,仕进是读书人的惟一出路,考取进士又是仕途中最重要的门径。但李贺因避家讳,不能举进士,所以这对既有皇孙的优越、又自负才华出众的李贺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从而铸造了他的病态性格。而唐文人也缘于争名者和科举名额有限等诸多原因,仕途偃蹇。  相似文献   
29.
《史记》描述了汉代知识状况 ,它指出 ,伴随着汉代经济情况的改善 ,汉代社会完成了从需求客体的贫困向文化象征图式的贫困的转换 ;在这一背景中 ,汉代知识分子受制于华夏民族的国家体认这一历史过程的制约陷入尴尬的情景 ;司马迁的意义就在于他恢复了知识分子对意义的守护和阐释这一超越性使命。  相似文献   
30.
读书要领     
江洁 《政工学刊》2008,(5):23-23
书读两遍 书读一遍如同走马观花,只能草草了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做“知道分子”这样是足够了,但要做“知识分子”从书中得到些益处就远远不够了。要了解蕴涵在作品中的思想,要体会作品的妙处和意境,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三味。书读两遍,方才滤去已经熟悉了的情节,只剩下精要处文字,以及文字中流露出的情致和氛围。如同好茶冲两道,才能洗去杂质和泡沫,才能淡淡地泡出点味道来,悠幽绵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