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尚导,你这次又要去啊?"初见尚昌仪,是在一次对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司令官的采访中。听大家这样称呼他,我以为那是他的名字,怎么也没和导演这个职业想到一起。采访中,尚昌仪对维和情况的熟悉程度,让我一度把他当成维和办来的研究员,当得知他是八一制片厂的导演后,我重新打量眼前的这个中年人。导演?怎么没有长头发、长胡子,至少要有点"文艺中年"的颓废劲儿吧。坐在我旁边的一位领导说:"你看他不像导演,他身上没有艺术范儿,都是军人范儿,因为他是拍摄维和第一人啊。"  相似文献   
12.
安齐奥滩头恶梦这是二战纪录片中出现的一个镜头:数千名赤手空拳的美军官兵排着还算整齐的队形,浩浩荡荡地行进在古城罗马的大街上。他们头戴钢盗,身穿作战服,在罗马市民表情复杂的目光注视之下,垂头丧气地缓缓而行。画面的旁白说道“:这是德军在安齐奥滩头抓到的大约5000名美军战俘。”为了恫吓已对战争萌生退意的意大利政府和人民,德军在意大利的最高指挥官凯塞林元帅突发奇想,把这些战俘弄到罗马的街头展览一番,借以羞辱美国人和吓唬脆弱的意大利人……”这一幕让美国人膛目结舌。这5000多名倒霉的美军战俘,是在盟军进行的恶梦般的安齐奥…  相似文献   
13.
西沙玫瑰红     
来西沙工作两年多了,在领略“碧海蓝天、阳光沙滩、椰风海韵”西沙美景的同时,我也亲身体验了常年“四高两缺一多”(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缺淡水、缺泥土,多台风)海岛气候的恶劣。最近,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反映“海上霸王花”陆战队女兵的纪录片,忽然想起,驻守西沙的女兵可以“称霸”南海了,说得更贴切些,应是“西沙玫瑰红”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部口述历史电视纪录片,现场采访构成了《军工记忆》的重要一环,老同志们的精彩讲述串联出了一个个重点武器装备型号的辉煌过往。为了突出老同志们的光辉形象,构建生动的采访画面,节目在现场人物采访环节中采取了"三角光"的布光手法。"三角光"布光法也叫"伦勃朗布光法",由荷兰画家伦勃朗创建,在其人物肖像画中,对人物面部的光影处理采用了明暗对比较强的效果。由于这种光效可以使人物面部产生明显的立体感,所以后来摄影师模仿伦勃朗绘画的特点产生了这种布光法,并且根据不同的人物特点可以加强或减弱光比反差。  相似文献   
15.
张守雷 《环球军事》2012,(16):64-65
一台老式摄影机,曾拍摄见证1964年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最近,央视热播一部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中国各地的名吃美食以及与之有关的风情民俗让广大观众不禁垂涎三尺,欲罢不能。恰巧,贵刊第5期一篇名为《教育像"补钙",关键在吸收》的文章一下子吸引了我眼球,拜读之后受益匪浅。陈加自政委寓教于"食",既生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电视纪录片的各种拍摄手法,从叙事方式、价值判断、平实定位、历史厚重和视角方面进行辨析,更好地表现纪录片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国防科工局决定,继续组织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拍摄制作《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并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摄制组走进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第一架大型预警机、第一枚潜地固体弹道导弹的研制单位,采访当年参与型号研制的主要亲历者,追忆走过的军工历程,收集珍贵的军工记忆。本期带您跟随《军工记忆》摄制组走进江南造船厂,感受我国造船工业巨擘——江南百年老长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声音     
《军工记忆》是由国防科工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军工题材大型口述历史纪录片,曾获得第十九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奖。最新拍摄的三集分别讲述了“巨浪一号”眷地导弹、052导弹驱逐舰、“空警2000”预警机的研制历程,于6月下旬在央视纪录片频道连续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再度刷新收视记录。本期《声音》特将各方观感摘选。  相似文献   
20.
3月19日,张政委一行赴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参观学习。他们首先听取了该院张东水政委关于学院历史及砺剑文化的介绍,并观看了《砺剑文化》专题片与《学院历史》纪录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