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人工势场法是一种常用的具有算法简单和便于实时控制的局部路径规划方法,但存在容易产生局部极小值的问题。基于模糊逻辑的局部路径规划法具有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它在连续论域内采用模糊路径规划时,计算量比较大。提出了一种将人工势场法和模糊逻辑法相结合进行局部路径规划的混合算法。具体方法是在一般情况下采用人工势场法进行局部路径规划,当产生局部极小值时,采用模糊逻辑法进行局部路径规划。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局部极小值问题,给智能车规划出光滑的路径。  相似文献   
532.
为了有效地从风浪背景下检测舰船水压场信号,鉴于舰船水压场信号与海浪水压信号在频谱上的差异,采用求卓越频率下的功率谱的方法对信号进行检测,取窗宽20s,每次计算21个采样点,分别求取海浪水压场的仿真信号及不同波浪级别下海上某目标的水压场实测数据的功率谱进行信号检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33.
基于水下声场信息的三维航路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大规模水下复杂战场环境中的航路规划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以距离值传递法为基础的航路规划方法,该方法以水下声场为主要威胁源,运用三维抛物方程(PE)模型计算水下声场数据,并以此建立三维水下战场环境。利用限制线性八叉树的方法对数据场进行数据分割,从而达到对搜索空间的压缩,最后通过距离值传递法搜索得到最佳航路。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快的实现了三维声场环境下的不同起始点、多目标寻径,满足一定条件下航路规划要求。  相似文献   
534.
采用VHDL语言改进实现了一个8051 IP核,嵌入FPGA并做了测试,测试表明,其中断、定时器、串口、I/O口均达到了实用的要求,指令集与标准8051芯片指令兼容。给出了8051核的结构框图和在FPGA中嵌入8051核的设计流程。基于该IP核,实现了对GDM 12864A图形点阵液晶的控制与显示,利用其串口实现了人机交互系统设计,最后对8051核与通用8051芯片在内部资源和指令执行速度等性能指标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535.
复杂面形,结构零件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往往一个零件上既有复杂面形也有微小结构.为了实现复杂面形/结构零件的高效加工,分析了快刀伺服加工方式的特点,设计并研制了音圈电机驱动的快刀伺服系统;基于动力学和电磁学分析,建立了快刀伺服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并对控制方法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对快刀伺服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制的快刀伺服系统具有较高的运动分辨率、定位精度和工作频响,能够作为快刀伺服加工的进刀装置.  相似文献   
536.
ABSTRACT

Over the last five decades, India’s nuclear and space programs have gone through several phases, from collaboration to divorce to supportive. An interplay of two factors determined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One was the state of India’s nuclear-weapon program. The second was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especially India’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uclear-nonproliferation regime. In the early decades, because of the rudimentary nature of India’s nuclear and space programs, the relationship was collaborative, since the rocket technology being developed was a necessary adjunct to the nuclear-weapon program. Subsequently, as India’s rocketry capabilities and nuclear-weapon program began to mature and concerns about international sanctions under the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began to grow, the two programs were separated. The Indian rocketry program was also divided, with the civilian-space and ballistic-missile programs clearly demarcated. After India declared itself a nuclear-weapon state in 1998 and the programs matured, the relationship has become more supportive. As the two programs mature further, this relationship is likely to deepen, as the nuclear-weapon program requires space assets to build a robust and survivable nuclear deterrent fo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