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9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81.
《防务技术》2020,16(1):217-224
Experiments on shaped charge penetration into high and ultrahigh strength steel-fiber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RPC) targets were performed in this paper.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tion of penetration depth and crater diameter with concrete strengt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haped charge penetration into normal strength concrete (NSC). The crater diameter of RPC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NSC penetrated by the shaped charge. The jet particles are strongly disturbed and hardly reach the crater bottom because they pass through the narrow channel formed by jet penetration into the RPC. The effects of radial drift velocity and gap effects of jet particles for a shaped charge penetration into RPC target are discussed. Moreover, a theoretical model 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the penetration of shaped charge into RPC target. As the concrete strength increases, the penetration resistance increases and the entrance crater diameter decreases. Given the drift velocity and narrow crater channel, the low-velocity jet particles can hardly reach the crater bottom to increase the penetration depth. Moreover, the narrow channel has a stronger interference to the jet particles with increasing concrete strength; hence, the gap effects must be considered. The drift velocity and gap effects, which are the same as penetration resistance, also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haped charge penetration into ultrahigh-strength concrete. The crater profiles are calculated through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the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882.
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合双滤波器自适应目标跟踪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近期基于神经网络数据融合的目标跟踪算法的基础上,结合一种新的自适应滤波模型(NAF)和速度估计自适应跟踪算法(AVE),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混合双滤波器的机动目标自适应跟踪算法(NHDF).该算法通过在线自动调节网络输出进行过程噪声方差融合,降低了现有算法因系统方差的调整不当而带来的精度损失.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证明,与"当前"统计模型、速度自适应模型和新的自适应模型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跟踪精度高,自适应能力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883.
在对联合作战目标协同研究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任务部队与多作战目标的协同目标分配模型,其融合了目标综合价值、目标打击有效性、目标威胁适配度、目标类型匹配、目标距离匹配等因素。通过对各因素量化并将协同目标分配模型转换为指派问题进行求解,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84.
建立候选目标轨迹集合,以候选目标轨迹集合为样本空间,利用沿候选轨迹的能量积分构造此空间上的概率分布,从而建立候选轨迹的概率统计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弱小点目标检测方法.通过蒙特卡罗实验方法调节模型参数,使得算法的检测性能达到所提出的指标.该算法规避了以往算法中需要获得解析形式的候选轨迹密度函数的限制,因此能检测出沿任意方向作直线运动的点目标.最后,针对给定的弱小点目标观测图像序列,利用所提出的算法进行检测,仿真结果证明此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85.
基于约束条件的海上机动目标位置长期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上目标运动模型已经有很多,但是对海上机动目标位置的长期预测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灰色系统理论是解决时间序列问题的有效工具,将其与海上机动目标的运动特点相结合,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海上机动目标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的位置分布,为引导卫星搜索海上机动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6.
为实现低频电磁发信系统的小型化和低功耗,对基于旋转永磁体的机械天线,即利用永磁体机械旋转直接激励电磁波的新型低频电磁发信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出基于钕铁硼永磁体和永磁同步电机的旋转永磁式机械天线技术方案及其信息加载方法,构建基于电-机械-电磁能量转换的系统模型,对其辐射效率和辐射功率进行初步分析,研究旋转永磁体在不同无限均匀介质中产生时变磁场的分布与衰减特性,研制了原理样机,并对其近区磁场和2FSK信号的加载特性进行了实验测试,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87.
基于多传感器优化布站的干扰目标定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传感器的优化部署模型 ,利用多传感器对干扰目标实现三角交叉定位 ,并给出了选择用于定位的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88.
分段供电六相圆筒式直线感应电动机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新型分段供电六相圆筒式直线感应电动机的运行规律,针对其不对称运行的特点,采用磁动势理论推导了气隙中与空间位置无关的脉振磁场的电感矩阵表达式,通过将其引入abc坐标系下对称的电机数学模型,从而构建描述六相圆筒式直线感应电机不对称的数学模型。在Simulink环境下,采用隐式梯形法构建该不对称模型的系统仿真模型。对样机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89.
火炮射击声信号AR模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代炮兵战场上的目标识别问题,阐述了火炮射击声信号数据—发射波、弹道波和爆炸波的特征,介绍了火炮射击声信号AR模型谱估计的方法和步骤,利用MATLAB信号处理工具箱具体实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火炮发射波的AR模型谱估计,并对一批样本成功进行了分类识别实验,探讨了火炮射击声信号AR模型特征在现代战场火炮目标识别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0.
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在双基地雷达目标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基地雷达的目标定位解是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引入了高斯-牛顿迭代法解非线性最小二乘方程组,为了提高迭代的收敛性和目标位置解的准确性,采用精度最高的一组测量子集单元解算出的定位解作为迭代初始值,并充分利用了所有的观测信息.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种算法迭代次数少,比简化加权最小二乘算法(SWLS)有更准确的目标定位解,从而使得整个受控区域内的定位精度有较大提高,定位性能得到优化和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