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针对适应值计算费时的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具有适应值预测机制的遗传算法:为了有效控制预测适应值的准确度和预测频率,建立了一个基于可信度概念的适应值预测模型,引入可信度流失机制以减少预测误差的传播和累积,引入冗余个体剔除机制以减少计算消耗。利用3个基准函数对算法进行收敛性和有效性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算法对于3个测试函数均能获得满意的最优解,并且都能减少60%以上的真实适应值计算次数。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基于运动矢径的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协同定位算法中运动矢径对定位精度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设计了AUV协同定位算法,通过设定不同的运动矢径对该协同定位算法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运动矢径的变化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定位算法受运动矢径的影响,增大运动矢径会使滤波误差波动变大,降低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应用全站仪进行火炮偏离角和俯仰半径的综合测量方法。应用最小二乘原理拟合出火炮俯仰半径,然后解算出火炮偏离角,并用Monte Carlo方法分析了测量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全站仪高低角和火炮仰角的测量精度均对火炮偏离角和俯仰半径的测量结果无明显影响;全站仪测距精度对火炮俯仰半径测量结果的影响较大;全站仪水平角测量精度对火炮偏离角测量结果的影响明显。该方法在现场操作时需要重点关注全站仪水平观测角和测距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带电粒子束自生力对束流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带电粒子束由于受到静电斥力作用 ,它在传输时总是扩散的。本文根据相对论的罗仑兹变换以及牛顿运动定律 ,研究了带电粒子束在其自生空间电荷力作用下通过外层空间的真空中传输时的扩散现象 ,得出了粒子束传输的扩散方程 ,提出了一种计算粒子束扩散半径的方法。然后讨论了影响粒子束传输的各种因素 ,包括粒子束类型、能量、束流、出口初始束半径以及散角等。最后从传输技术角度指出了宜选择高能小流初始半径大的电子束 ,研究结果不仅同国外研究相符合 ,而且将为研究粒子束传输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流行的离散变结构控制的两种方案——K.Furuta方案和Wang氏方案进行了研究,发现Wang氏方案中的稳定性定理不能成立,其证明不充分。并通过仿真,给出了反例。文章指出控制结构在A区和B区交替变换过程中,系统状态运动的一个循环过程所对应的转移矩阵A_i~*的谱半径小于1,系统才是渐近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两栖装甲车辆水上转向性能,对其水上转向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应的试验方法,在对比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应增设专门水上转向机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优化中收敛速度和优化解全局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优化方法:构造原问题的近似模型,使用全局优化方法对近似函数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点作为初值,再使用局部优化方法对原问题进行优化.为了获得对原问题更好的近似,改进了径向基插值方法,以优化误差的方法来选择参数.利用临近空间机翼模型的优化对算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参数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LS-DYNA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对不同药量等级的条形装药,进行了无 限域岩体介质中的爆炸成腔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爆炸成腔过程的基本图像及爆腔形成的 位移时程曲线,通过对爆腔半径的数据分析对比,得到条形装药的长径比值k与爆腔半径和 装药半径之比值ra/R0呈线性关系、条形装药比集团装药具更强爆扩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子母弹抛撒半径对机场毁伤效果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先阐述了机场目标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对机场目标及其子目标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炮道失效率的计算模型。利用蒙卡模拟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子母弹抛撒半径对机场毁伤效果的影响 ,并摸索了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0.
《防务技术》2020,16(4):883-892
The influence of initiation modes on the explosive dispersion process of the multi-layer composite charge (MCC) was studied. Overpressure sensors and high-speed photography system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nergy release process of an MCC with a specific structure. The shock wave pressure and explosive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CC under different initiation modes were compared. The forming and expanding process of the shock wave of the composite charge under different initiation modes was determined. The separation position of the shock wave and fireball interface was determine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s of the shock radius and overpressure of the composite charge are presented. The radius of the shock wave of the composite charge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initiation mode. Moreov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mposite explosive fireball under different initiation modes was analyzed, the variation rules of the composite charge dispersion radius and fireball dispersion velocity with time were obtained under the different initiation modes, the explosion energy release rate of composite charge under simultaneous initiation modes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peak overpressure under the simultaneous initiation mode was 1.61 times that of central single-point init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