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41.
基于动量流量法对喷水推进系统推力的CFD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结构化网格与非结构化网格相结合的方式划分了喷水推进系统的流场区域,采用稳态多参考系方法进行了数值计算。在此基础上,定义并求解一用户自定义标量函数标记整个流场,并根据标记结果将被喷水推进器吸入的流体与其它流体区分开。在后处理过程采用标量函数的等值面来确定喷水推进系统控制体上的流管分界面和进流面。利用数值计算所得的速度场对喷水推进系统喷口和进流面上的动量流量变化率进行计算,间接地得到喷水推进系统的推力。计算结果表明,采用CFD手段计算和分析喷水推进系统包括推力在内的各项性能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42.
水面靶标为反舰武器海上飞行试验提供水面模拟舰船目标。介绍了红外成像靶的功能和技术指标,详细给出了舰船红外成像模拟实现的总体设计方案、硬件和软件实现方式。海上测试结果表明,这种靶标能够较好地实现舰船红外热像模拟,在海上试验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43.
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低后坐武器的工作原理和存在的相应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介绍了一种新型低后坐武器--膨胀波火炮的工作原理、性能,以及目前尚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同时根据膨胀波火炮的工作方式,考虑发射过程中混合流体的相间作用,采用两相流理论中的分流法建立描述膛内射击过程的内弹道两相流气动力模型,分析了其减小后坐和降低身管温度的机理,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值解法.  相似文献   
444.
用舰船消磁系统数学模型 ,实现了消磁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可以利用这种仿真方法研究一些难以用实验方法研究的消磁系统问题 ,如S矩阵测量分析等 .对消磁系统S矩阵测量过程和分析方法进行了仿真研究 ,调试了S矩阵专用测量程序 .仿真结果证明了S矩阵的不变特征和所提出的测量分析方法是正确的 ,同时说明了消磁系统仿真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45.
提出并证明了船舶经济航行的基本原理———恒速航行原理 .先将实际船舶航行中最经济航行的航速选择这个一般性问题抽象成纯数学问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从A地航行到B地 ,如何选择航速以使推进系统总耗功最省 ;然后在数学上证明恒速航行原理 ,即恒速航行是船舶经济航行唯一的选择 ;最后 ,将该原理推广到其它交通手段 ,如车辆行驶和飞机飞行  相似文献   
446.
建立了炸药冲击波激励气体辐射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用MMIC - 2D软件对爆炸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冲击波作用下气体的流动特性 ,并给出了爆炸全场的密度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47.
以航向自动舵实船模拟环境的建立为背景,讨论了等效到舵叶舵角上的海浪扰动数学模型的建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海浪扰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8.
加筋板在横向撞击下的吸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不同撞击工况下加筋板的碰撞损伤过程进行了分析。加筋板结构采用理想弹塑性的材料模型,不计入应变率对材料强化的影响,在忽略接触面的摩擦等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考虑加筋板结构在刚性体碰撞下的变形过程,从而探讨加筋板结构的动态响应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加筋板的吸能特性与撞击因素有一定的关系。非线性动态计算采用MSC/DYTRAN程序完成。  相似文献   
449.
《防务技术》2020,16(2):290-298
In order to give the energy output structure of typical explosives near-ground explosion in real ground conditions, the free-field shockwave, ground reflection shockwave and Mach wave overpressure time history of composition B explosive, RDX explosive and aluminized explosive were measured by air pressure sensors and ground pressure sensors. The shape of the free-field shock wave, ground reflection shock wave, and Mach wave and explosion flame were captured by high-speed camera.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same horizontal distance from the initiation point, the peak overpressure of explosive shock wave of composition B explosive, both in the air and on the ground, is less than that of RDX and aluminized explosives. At a distance of 3.0 m from the initiation point, the peak overpressure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is slightly less than that of RDX explosives. Owing to the exothermic effect of aluminum powder, the pressure drop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is slower than that of RDX explosives. At 5.0 m from the initiation point, the peak overpressure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RDX explosives. At the same position from the initiation point, among the three kinds of explosives, the impulse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is the maximum and the impulse of composition B explosives is the minimum.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orizontal distance from the initiation point, the height of Mach triple-points (Mach steam) of the three explosives increases gradually. At the same horizontal distance from the initiation point, there is poorly difference in the height of Mach triple-points between aluminized explosive and RDX explosive, and the height of Mach triple-points of composition B explosive i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other two explosives. The maximum diameter and duration of the fireball formed by aluminized explosives are the largest, followed by composition B explosive, and the maximum diameter and duration of the fireball formed by RDX explosive are the smallest.  相似文献   
450.
本文针对水际岸滩沉船顽固障碍难以破除的现实课题,通过列举沉船顽固障碍的危害性,分析了其碍障作用机理,探索和总结了一套平战时敌沉船顽固障碍定位标识的数据库,并对几种常用的破除方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为增强对沉船顽固障碍碍航的直接认识,本文从实战角度分析近年来因碰触沉船而发生的现实事故,提出了优先回避原则,据此可避开沉船等障碍物规划编队航行路线。此外,紧急作战情况时若发现沉船顽固障碍,出于航道有限或战法需要,必须对沉船顽固障碍物进行破坏清除。目前沉船顽固障碍清除的方法主要有快速打捞或者移位法、水下爆破辅以水下切割的解体法、依托陆军现有爆破装备破除法以及联合引导空海火力清除法四种方法。 [关键词] 沉船顽固障碍;作用机理;探测定位;破坏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