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3篇 |
免费 | 127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4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为研究星载光学遥感成像系统的复杂性,由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与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出发,通过对成像全链路流程的分析,确定光学遥感成像系统的复杂性来源及其表现形式。建立星载光学成像的数学模型,以系统重要参数——调制传递函数为基点,通过正过程建模分析和逆过程测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系统复杂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即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过程。由正、逆过程的对比分析,一方面阐述了系统性能与各个环节参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由正则化盲反卷积的方式得到图像中真实的调制传递函数。二者相辅相成,既能通过补偿系统复杂性因素影响提升系统性能,又能进一步指导系统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72.
信息化条件下的指挥所建设、指挥行为和指挥艺术的转变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挥所已经具备各种新型交互设备和交互手段,但相互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在统一的框架下协调使用,导致大量设备和技术被搁置,难以真正融入指挥控制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面向指挥所的多通道交互框架。该框架详细描述了指挥空间多通道交互的软件体系结构,阐述了其中的各个模型(指挥空间概念模型、层次模型、过程模型、组成模型、整合模型)及其相互关系,同时对该框架所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一个综合案例,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验证。 相似文献
473.
提出了一种基于切向脉冲与径向连续常推力组合机动的空间V-bar交会策略。从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两方面推导了维持追踪航天器圆轨道运行的组合机动的运动规律,给出了V-bar接近段与逼近段的制导律。在接近段,匀速直线接近,无需考虑视界约束的限制,转移时间控制灵活;在逼近段,先以大速率等速逼近,再切换为小速率等速逼近,切换过程可以灵活控制,制导简单,自然满足直线型标称轨迹要求,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74.
475.
本文在分析时间序列相空间重构中的时间延迟选取的平均位移法基础上,对该法的原有度量进行改进,得到较好的求时间延迟的准则。改进的平均位移法具有更强的理论依据;应用于语音信号相空间重构的仿真实验表明,其度量一般情况下可得到合适的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476.
提出一种利用SAR图像与光学基准图高精度匹配实现SAR平台定位的方法。利用成像中间时刻SAR平台与SAR图像中心线上物点在水平面的投影共线的特性,在图像中心线上均匀选取若干点作为匹配点,并与光学基准图进行高精度景象匹配获取它们的物点坐标;根据这些物点坐标估计出图像中心线在当地水平面投影的直线方程;利用直线信息和斜距高度信息计算SAR平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点位置,进而计算得到成像中间时刻SAR平台的空间位置。为了进一步提高匹配精度,分别提出对正侧视和斜视SAR图像匹配区域进行几何粗校正的方法。还分析了不同误差因素对平台定位精度的影响,并给出精度估计公式。仿真和实际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正确可行,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具备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7.
为了研究空间站平均力矩平衡姿态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空间站的姿态运动模型,分析了气动力矩对空间站平均力矩平衡姿态的影响。建立了空间站的动力学与控制模型,采用典型的比例微分控制器,分别得出了两种条件下的24组平均力矩平衡姿态(Average Torque Equilibrium Attitude,ATEA),结果表明气动力矩对ATEA的影响显著。为了保持空间站ATEA,需要提供周期性的控制力矩。气动力矩引起的空间站角动量卸载和积累效应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478.
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2019,26(5-6):465-479
ABSTRACTOver the last five decades, India’s nuclear and space programs have gone through several phases, from collaboration to divorce to supportive. An interplay of two factors determined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One was the state of India’s nuclear-weapon program. The second was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especially India’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uclear-nonproliferation regime. In the early decades, because of the rudimentary nature of India’s nuclear and space programs, the relationship was collaborative, since the rocket technology being developed was a necessary adjunct to the nuclear-weapon program. Subsequently, as India’s rocketry capabilities and nuclear-weapon program began to mature and concerns about international sanctions under the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began to grow, the two programs were separated. The Indian rocketry program was also divided, with the civilian-space and ballistic-missile programs clearly demarcated. After India declared itself a nuclear-weapon state in 1998 and the programs matured, the relationship has become more supportive. As the two programs mature further, this relationship is likely to deepen, as the nuclear-weapon program requires space assets to build a robust and survivable nuclear deterrent for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