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3篇 |
免费 | 87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7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91.
针对属性权重完全未知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前景理论和证据推理的决策方法。通过直觉模糊数对精确数、区间数和语言变量3种混合型属性的决策信息进行统一,根据前景理论对决策信息进行转化;提出基于直觉模糊熵与相似度的属性可靠性评估方法,结合属性重要度确定属性权重;采用证据推理算法集结属性信息,得到方案的综合前景值,并以此进行方案排序。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强的区分能力,能够有效降低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混合型多属性决策问题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92.
针对传统捕捉概率模型难以满足远程反舰导弹机动搜捕概率建模计算的问题,提出利用搜索论进行导弹机动搜捕概率计算的建模方法。该方法根据目标机动规律建立其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并依据末制导雷达发现目标概率的"倒四次方律"及弹目相对运动轨迹,构建其探测函数,通过求取两者之积的积分实现搜捕概率计算。计算结果显示:若远程反舰导弹不采取机动搜捕策略,目标指示误差增加1km时搜捕概率降低0.47,目标速度增加10节时搜捕概率降低0.3,末制导雷达搜索半径减小50%时搜捕概率降低0.3;若采取平行搜捕策略,上述因素对其影响大幅下降。可见,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目标机动规律、传感器探测规律、导弹搜捕策略,可实现远程反舰导弹机动搜捕概率的解算。 相似文献
693.
层向理论是由Reddy提出来的一种用于精确分析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三维板壳分析理论.由于不引入任何的变形和应力假设条件,因此相较于传统的等效单层板理论,层向理论在分析大厚度复合材料层合板壳结构的静动态响应及其局部层间效应时具有较大的优势.系统地综述了层向理论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数值解法及其应用情况.具体包括:层向理论的基本... 相似文献
694.
基于可信性理论对标准-3拦截弹末段修正能力进行分析。由拦截末段相对运动动力学推导了标准-3拦截弹末段可消除的最大零控脱靶量解析表达式;针对其中的参数不确定性,将不确定参数视为模糊变量运用可信性理论进行建模,采用模糊模拟算法得到标准-3末段可消除的最大零控脱靶量的可能性测度悲观值和乐观值,可信性测度均值和标准差及可能性、必要性和可信性分布函数。本文研究为弹道导弹中段机动突防动力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如何根据有限的已知信息获得合理的未知信息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95.
针对无速度信息的机械臂轨迹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带观测器的机械臂免模型模糊基函数网络输出反馈PD控制。所设计的模糊基函数网络被用来估计关节速度,并同时用来补偿系统的未知不确定。网络的权值及参数调整采用混合算法,且能够在线自适应实时调整,不需要离线学习阶段。所提出的观测器及控制器均不需要任何的机械臂动态模型(包括惯性矩阵逆),并通过引入PD控制使整个方案更易工程实现。基于Lyapunov理论证明了整个闭环系统一致最终有界。两关节机械臂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基于观测器的反馈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96.
缩比模型试验是获取大型运载火箭动特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动力学缩比模型设计。本文以某型运载火箭为原型对象,首先根据其结构组成分别推导各部件的相似关系;然后,利用横向刚度和质量相似系数保持一致性,联立形成了运载火箭横向动特性相似关系;同时,考虑实际加工制造条件,分析了横向刚度和质量相似系数的约束;最后,根据上述相似关系和相似系数约束设计了1/5缩比模型,并对该缩比模型的动特性相似进行了有限元数值计算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设计所得1/5缩比模型在动特性方面与原型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关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运载火箭的动力学缩比模型设计。 相似文献
697.
为使单电子晶体管达到实际应用的地步,开展室温条件下相关研究成为必然。从正统理论出发,推导、计算出室温条件下单电子晶体管能否正常工作的库仑岛临界尺寸:存储器件为6.5nm,逻辑器件为1.5nm;本文还推导和计算出单电子晶体管室温下发生能量量子化效应的临界尺寸:4.7nm,并对这3种临界尺寸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另外,通过比较分析本文还得出了室温条件下,所有逻辑器件均必须考虑能量量子化效应,所有存储器件应尽量考虑能量量子化效应的结论。分析结果表明,库仑岛临界尺寸的确定对单电子晶体管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8.
一个复杂的C4ISR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依赖关系应该尽量少.利用活动模型构造系统的活动邻接矩阵,用图论中的路径矩阵来识别强连通子图,从而得出交互依赖活动集.具有交互依赖关系的活动尽量安排在一个子系统内部.利用这种方法来对C4ISR系统进行重组. 相似文献
699.
The current combat motivation model based on primary group thesis assumes that the main force behind motivation is peer-bonding or otherwise known as unit cohesion. Cohesion is perceived as an all-encompassing factor that leads to satisfactory (or unsatisfactory in lack thereof) military effectiveness and performance in conflict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 article identifies three main problems with this perspective: 1. mono-dimensional view of motivation; 2. motivation based on heteronomy, and 3. self-reporting bias. The current model does not consider motivation as a separate entity from cohesion; it does not place motivation as fundamental human value; lastly, it takes motivation as granted by-product of socialization. The article proposes a new combat motiv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he theory maintains that human motivation requires satisfaction of thre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ompetence, relatedness, and autonomy.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those three needs leads to different types of regulated motivations – a continuum from intrinsic to extrinsic – each of which has specifiable consequences for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 of an individual. 相似文献
700.
Tamir Libel 《战略研究杂志》2020,43(5):686-709
ABSTRACT The strategic culture approach has been suffering from a prolonged theoretical stalemate, despite a surge in case studies, which culminated in the Johnston-Gray debate and subsequent schism. The present paper outlines a new approach designed to overcome this deadlock, and consists of three arguments. First, the three previous generations of strategic culture studies have failed to explain how strategic culture influences behaviour. Second, aligning strategic culture theory-building with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offers a way to overcome this fundamental fallacy. Third, a research programme for strategic culture should draw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to enable it to present and test middle-range theor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