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均视马政为国防军政之要务,然北宋以“守内虚外”为国策战略,朝政官员腐败,以致武备松懈,导致了马政的衰败废弛。这不仅使宋军战马供给短缺,军队战斗力不振,在辽、夏、金的强悍铁骑进攻冲击下,每每胜少败多,而且影响了北宋国防军政的政策思想,以致宋军在军事体制上“重内轻外”、“以文制武”,在战略战术上采取“以步制骑”的消极防御,进一步加深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势,终使北宋王朝岌岌可危,走向覆灭。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僻居辽东一隅的女真人为何最终竟能夺取大明皇朝的万里江山,对此问题虽然历来史著均从双方政治状况与军事战略策略方面详加论述,但是却都忽视了对进行战争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取得战争胜利的客观基础——物质因素,进行认真的辩证分析。战争是暴力的冲突,战争力量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而物质力量则是这种暴力的基础。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是“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  相似文献   
3.
两宋时期,由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是中国北部势力强大的王朝。金朝先后灭辽和北宋,并与南宋长期对峙,历经120载(1115-1234年)。《金史·地理志》载:“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暄谋克地为边,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经临演、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外,包东胜,接西夏,逾黄河,复西历首州及米脂寨,出临洮府、会州、积石之外,与生羌地根错。复自积石诸山之南左折而东,逾批州,越盐川堡,循渭至大散关北,并山入京兆,络商州,南以后邓西南皆四十里,…  相似文献   
4.
综观唐代士人入幕从戎蔚然成风,军幕人才荟萃,这既是士人为求功名显达寻找政治出路的重要途径,也是士人经世致用、修齐治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士人于军幕中的文韬武略和边塞之声,不仅是波澜壮阔的盛唐气象交响乐中的协奏曲,而且也是盛唐军事、政治文化的重要组合。同时,在封建政治背景下,这也是唐代藩镇节帅地方坐大和朝廷朋党之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军事历史研究》是中国军事研究领域内具有领先地位、又颇具特色的权威性学术刊物,我很有幸从1986年起就成为这份学术刊物的忠实读者和撰稿人。同时,从那时起,《军事历史研究》既是我床头案边必须细细品味的书卷,又成为我深入研究历史文化、启迪学术思维的必备指导与参考书刊。如今《军事历史研究》已创刊20年了,它不仅培养了整整一代的军事史研究学者,而且自己也更成熟,学术精神更慧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我为什么称这份学术刊物为军事历史研究领域中的一艘超级航母?这是因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栏目丰富多彩,内容新颖充实,不仅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骑兵作为兵种出现在战国时期,至秦汉之际日趋成熟,以致由战术配合作战转变为以主力兵团出现的战略骑兵,终将传统的战车挤出战争舞台,成为战场的主导力量。自此,中国古代战争中攻击力最强、机动性最大的作战方式是骑战,骑兵成了军队中战斗力最强、最活跃的兵种,而多数战争的胜负都是与骑兵关系紧密相联的。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骑兵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各国军队中的主要兵种”①;“在中世纪,骑兵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兵种。”②西汉王朝时期,汉匈双方大规模利用骑兵集团军作战,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久、战争之惨烈等…  相似文献   
7.
西夏(1038-1227年)在中原主朝西北边陲立国达190年,其如此长久往往为后世学者所惊叹。吴广成《西夏书事》序中即日:“自古偏隅窃据,享国传世,罔有若是之历年多者。”西夏之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以贺兰山为  相似文献   
8.
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无不视马政为国家重务,因为以军马的牧养、征调、采办、使用等管理为主要职责的马政,始终是冷兵器时代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明代马政,不仅折射了封建朝廷政治成败,并且也是政府经营西北、巩固边防的重要措施,是国防军事力量的重要物资基础。然明朝中期后由于封建政治的腐朽,导致了马政的衰败荒废,这不仅使军队的战马供给不足,而且影响了明朝的国防力量和军事战略战术思想,以致明军在内外战争中消极防御、败多胜少,终酿成朱明王朝覆亡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车战盛衰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象棋两军对阵拼杀中。满盘飞杀、攻击能力最强,对全局胜负关系最大的是“车”。这一点完全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先秦战争的客观状况。在春秋时期中原战场,最主要的战争形式是车战,战争中的主力则是车兵。当时的争霸战争,金鼓雷鸣,旌旗招展,战车纵横驰骋鏖战,独霸疆场数百年。煌煌战车已成为军容的标志,国威的象征。先秦兵书《六韬·虎韬·军用》中论及“三军器用,守攻之具”时,排列在最前面的不是戈矛刀斧,而是各类战车,其作用是“陷坚阵,败强敌”。据统计《春秋》242年间,军事行动即达482次之多,而这些战争在作战方式上的共同特点就是车战。因此,车战为何兴盛于春秋争霸战场?车战又为何衰落于战国时期?这应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学者所值得严肃认真探讨的课题。即此笔者不揣浅陋,对此略陈一些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1884-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国海军采取“踞地为质”的战略,妄图占领台湾基隆和沪尾(即淡水),以达到向清廷勒索赔款的阴谋。而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基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军事牵制战略,利用基隆附近有利山势地形,扬长避短,与法军展开拉锯战,待机破敌,有利地消耗了法军有生力量,最终取得基沪战役胜利,实现了抗法保台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