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有威 《军事历史研究》2014,(4):F0002-F0002
正1965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和夫人卓琳视察西南三线地区,在攀枝花听取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徐驰讲解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规划沙盘,称赞说:"这里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前期位于安徽和浙江的上海小三线建设中的最大企业八五钢厂如何解决青年男职工婚姻问题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该厂婚姻危机的产生、解决的过程及其结果。分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婚姻危机的产生及作为单位组织的八五钢厂面对危机时的表现与应对。通过八五钢厂为切入点,希望在探究整个上海小三线婚姻生活的同时,以便更好地理解婚恋问题背后隐含着的上海小三线最终调整、企业职工返回上海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研究中国在战争中的作用时,必须牢记中国与其他盟国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美j4和英国都拥有一整套发展良好、高度一体化的政治制度,而且这套制度得到了战时民族意识统一这一努力的支持。然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缺少的正是这两点。因此我们在判断中国在战争中的行为及分析它的地位时,所用的标准必须是不同的。与其把战时中国看成是一个现代民族回家,还不如将它视为一个战时政治军事联合体更为恰当。同南京时期一样,战时中国依旧是一个由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大量地方集团组成的松散的政体,这些集团之间每个集权指挥的权力以及…  相似文献   
4.
口述史为中国近现代史军事史研究贡献良多。在1960年代全国范围的三线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具体操作下,各地的小三线建设纷纷上马。上海小三线建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它是上海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于安徽南部山区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当中国代军事史的角度看,上海小三线建设无疑是中国当代军工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处于处女地状态的上海小三线建设的研究,口述史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由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的“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论坛”2012年5月6日在上海大学举行。三线建设是中国国防和军工建设史上的重大战略举措,规模宏大,影响深远。长期以来,由于三线建设事关国家军事战略,在一定时期内属国家机密,因此,史学界对其研究甚少,尚属起步阶段。此次研讨会是首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开三线研究史先河,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鉴于国家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作出了加强战备、调整工业布局、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悄悄地迈开了其坚实的步伐.时至20世纪90年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被提上国家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议事日程,三线建设作为备战时期的西部大开发开始为学者关注.2012年5月6日,由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的"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论坛"在上海圆满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单位的数十位学者和研究生,首次就三线建设的诸多问题展开深入的对话.日本东京大学的有关学者也提交了论文.原上海小三线后方基地管理局党委书记王昌法、局长王志洪等三线建设亲历者应邀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1988年10月16日,前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戴笠又因一种新的原因死了一次!是日香港《广角镜》杂志发表署名华永正的文章《揭开戴笠坠机之谜》(以下简称华文),文章认为戴笠为军统局北平站马汉三所谋害,其中川岛芳子(金壁辉)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于是两位诡计多端的特务“英雄”,一位妖艳多姿的女间谍,围绕着一柄举世无双的古剑,演绎出  相似文献   
8.
政府的军事训练计划上述关于中央政府想与地方实力派发展一种健康政治关系遭到失败的讨论,也为我们提供了对政府完成军事训练计划失败的某些透视,它依次也损害了中美联盟。虽然美国开始与中国结盟时并没有任何想影响以后中国国内政策的企图,但是国民党部队在战争中今人失望的表现最终导致美国采取措施,增加对中国战争的投入的先决条件是对中国内政予以必要的干预。在四年的结盟期间,对于干涉中国内政权力分配来说,没有一项美国政策能比美国对军事改革的建议更有耐心了。训练30个师的目标在1942年初一旦确定,史迪威将军便打算运用他的…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不管是从中国的地质地图上还是规划地图上看,崎岖的西南地区都一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白。但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中期的地缘政治危机,驱使领袖们把关注和政府投资的重点从华东和华中地区转移出来,投向这片边远地区。攀枝花,一个当今钢铁产业的偶像、曾经深藏在西南地区的某个角落的村庄,它的故事凸显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危机带来的变革力量。通过对地质学家们的活动和那些肩负任务、以期为国家的发展寻找正确区位的人的活动的检视,本文揭示了20世纪的危机在推动投资进入中国西南过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