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伟大的事业,光荣的使命,重大的责任。"这是每一位从事核动力事业的科技人员内心深处向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从步入这个行业开始,那就意味着或许一生都将为之默默无闻地付出、奉献。  相似文献   
2.
2010年金秋,"嫦娥二号"卫星将再次造访月宫,与"嫦娥一号"不同,"嫦娥二号"将被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奔向月球。就如我们外出旅行要关注天气的变化一样,"嫦娥二号"卫星在发射运行期间,将会遭遇到怎样的空间环境?是"风和日丽"还是"雷电交加"?面对读者感兴趣的问题,本刊特邀中科院空间中心专家为我们一一解开这些疑惑。  相似文献   
3.
35岁的王立民如今已经是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仅仅5年,他走完了内地许多研究生、博士生10年甚至15年的历程。"是兵团给了我一展抱负的舞台!"王立民感慨道。2008年,王立民从内蒙古大学博士毕业后,被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相中"。从此,他便在广州这个南方大都市打拼。  相似文献   
4.
4月24日,应武警学院邀请,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范维澄教授来院,为科研部、研究生部、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师生。作了题为“公共安全科技的若干进展”的学术报告。训练部董希琳部长主持报告会。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现在在自然界约有150多万种真菌,其中大多数是直接或间接对人类有益,但有300多种会引起人类不同的疾病,甚至引起严重的感染,如不及时诊治,会夺去人的生命。廖万清院士就是这样置身于真菌的"集中营"里,与那些人类的"索命杀手"较量比拼。廖万清说:"院士就是战士,我会一直战斗下去。"  相似文献   
6.
##正##看到陈定昌院士,并不会觉得很离奇。他的面容总是很平静,气质总是很内敛,总是那样一份淡定从容,总是那样一份深邃严谨。但如果了解他,就会觉得很震撼,在质朴的形象后面,有着  相似文献   
7.
刘永才坐在沙发里,就像一个随和可亲的邻家长者,唠家常一般说起了他的光荣而艰辛的岁月。 大漠卓绝铸利剑 那年暮春,刘永才和他的队员乘坐专列奔赴西北,再赴靶场进行试验。火车在大漠中奔驰着,一切显得那么空旷而寂寥,多年来攻关的艰辛历程在火车的隆隆声中变得越发清晰,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自主创新?适合自己的就是创新,不要把创新搞得很神秘,更不能夸大,也不能盲目地照般国外模式,一定要用自己的办法、自己的材料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创新。  相似文献   
9.
姚春雨 《国防》2000,(1):31-32
在北京五棵松有一所国内外著名的大型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人们习惯称之为“301医院”。 在解放军总医院院史展览馆,有一张大幅照片十分引人注目:在人们熟悉的毛主席放满图书的卧房里,主席面带微笑坐在沙发上,亲切地握着坐在他身旁一位中年人的手,像是在拉着家常,场面温馨而感人。照片上那位中年人,就是我国著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姜泗长教授。 姜泗长,解放军总医院一级教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内外久负盛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从医半个多  相似文献   
10.
戚发轫,我国著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 院院士。1957年从北航毕业进入航天领域工作至今, 他亲历了我国卫星事业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 诞生、发展继而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全过程。没有刻意 追求,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 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这么多的"第一" 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戚发轫的生命中。 为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35周年, 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这位共和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的亲历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