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准确地说,太平天国起义后有两次北伐。太平天国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地是哪?学界多认为是小天堂南京,笔者认为应是河南和北京,否则不能解释太平天国自广西出发后游行半个中国再到南京的问题。以往论者多采用罗大纲的供词论证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的战略,笔者认为罗大纲供词不足为据。第二次北伐为什么不取最便捷的京杭运河而由浦口向北向西,经安徽、河南等数省取北京呢?笔者认为是杨秀清军事战略的失误,这导致了太平军北伐最终失利。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东征讨蒋抑或继续北伐成为武汉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苏联顾问鲍罗廷主张北伐,共产国际代表罗易主张东征,双方进行了激烈争辩。国共双方在鲍、罗争论中摇摆不定。虽然联席会议最终通过了北伐之决议并付诸实施,然而局势变化使得事态旋即发生逆转。冯玉祥的倒戈、南京政府的军事威胁等促使武汉政府不得不放弃北伐,转而实施东征讨蒋。因无可靠军事力量支持和政府内部分化等因素,东征很快中断,陷入尴尬境地。之后,武汉政府无奈地与南京政府合流,失去了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3.
宋祖兵 《军事史林》2007,(11):50-52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曾任蜀国军师、丞相,受封为武乡侯。207年,27岁的诸葛亮经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又经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番“隆中对策”后,被恳请出山,投身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足智多谋:用激将法说服孙权,实现孙、刘结盟,赤壁败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施以“占据险要,徐图发展”的战略,使刘备称雄西蜀;采用“攻心为上”的方略,七擒七纵孟获,一举平定南中;以及奉行“治戎讲武,足食足兵,出师有名”统一中国的军事战略方针。以至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是谋略与智慧的化身。然而他也一再失误,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五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终因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  相似文献   
4.
在近似癫狂的革命氛围中,北伐序幕被正式拉开。在北伐誓师之际,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规范逐步确立。在北伐各战场,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在中共党人的努力下得以开展,官兵的求战欲望得到提高,对主义的信仰得到强化,这成为北伐迅速获胜的关键。尤其是武汉的革命浪潮,折射出国民革命军政治宣传的另一番景象,民众反帝反封建的情绪越积越高。轰轰烈烈的军事运动和民众运动一起,共同演绎着北伐战争的胜利高歌。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首次北伐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博士,在本文中“推倒旧论,另起笔端”,以新的视角纵论诸葛亮首次北伐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作者“思接千载,近鉴毫端”的求学治史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