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记》描述了汉代知识状况,它指出,伴随着汉代经济情况的改善,汉代社会完成了从需求的贫困向文化象征图式的贫困的转换;在这一背景中,汉代知识分子受制于华夏民族的国家体认这一历史过程的制约聊入尴尬的情景;司马迁的意义就在于他恢复了知识分子对意义的守护和阐释这一超越性使命。  相似文献   
2.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了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 :蔺相如有功被拜为上卿 ,武将廉颇不服 ,扬言羞辱他。蔺相如再三退避 ,并说明内患必然导致外忧的道理。此话终于感动了廉颇 ,并做出了“负荆请罪”的义举。这段广为传颂的历史佳话 ,有两点值得借鉴 :(一 )廉颇虽曾言行羞辱过相如 ,但他知错能改 ,而且认错态度诚恳 ,发自肺腑 ,感人至深。 (二 )相如没有因廉颇的无礼而恼羞成怒 ,针锋相对 ,而是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 ,以宽阔的胸襟与豁达的气度予以对待。历史上的廉颇、蔺相如早已作古 ,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廉颇、蔺相如”们的表现却不尽人…  相似文献   
3.
筷箸     
筷子,古称箸。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筷箸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象征着古老而悠久的中国文明。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便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的代表,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箸变成为今日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之意,故反其意称箸为快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条析《史记》历史人物的兴衰成败及论赞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反复强调发奋自强精神的重要性。发奋自强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取胜的法宝之一。  相似文献   
5.
史记·晋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文公重耳复国君之位后,先后三次对流亡期间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臣下进行奖赏。一个在流亡时尽心服侍他的佣人见三次奖赏都没  相似文献   
6.
古人的眼光     
闲来读史,看到三个古人故事,颇多感触。这三个都是眼光不凡、能见微知著的智者,其识见与眼界历久弥新,可穿越时空,给今天的我们不少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7.
【个性写真】她来自安徽,自小受曾经当过海军的父亲熏陶,还在未深谙人情世故的时候,就已经捧着《史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读得津津有味,《执勤生活》是由她创办,我们相信,她会  相似文献   
8.
和田玉     
据《史记》、《文物学》、《古代史》记载。新疆和田玉大约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进入中原。到黄帝时代。中原地区的制玉业已达到空前繁盛的程度。和田玉得到普遍使用后。取代较次的玉种。被中原王朝视为“玉王”。黄帝为治理天下,将他制定的法令刻在玉器上,《越绝书·宝剑篇》中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  相似文献   
9.
高广东  于洋 《国防》2006,(8):77-77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自以为战争的奥秘都在他的掌心之中,大有普天之下无人能挡之势。后来赵王让他代替廉颇为将,率兵战于长平。由于他死搬兵书,不知灵活处理情况,结果中了秦军绝粮道、纵奇兵的计谋,不但自己中箭身亡,赵国的40万大军也全部被秦军坑杀。后人把这种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学习讥笑为“纸上谈兵”。其实“,纸上谈兵”并非注定与贬义结成不解之缘。把对战争和用兵的论述汇集成帙,过去称作兵书,现在叫军事著作,它是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对战…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史记》实录精神与托愤精神组合为突破口,阐述了实录精神、托愤精神的远源和在史文中的凸显,进一步挖掘二者之间相悖的二元性关系,从而揭示《史记》中所蕴含的这种文化悖论本身的深刻性、美感魅力以及难解的文化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