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林 《军事历史》2001,(5):24-2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建立之初,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武器装备上看,都是一支弱小的武装。作为这支军队主要缔造者的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是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殊死斗争的。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了长期的封锁和包围,进行了反复多次的军事“围剿”。正是在这种险恶的军事斗争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并树立起了军事信息意识,在战争实践中开始尝试和运用军事信息谋略,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一、建立红军无线电队,以技术侦察获取军事信息,夺取作战主动权在红军成立后的…  相似文献   
2.
冯都 《军事历史》2007,(3):49-52
上世纪70年代,江西永丰县龙岗为筹办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陈列馆,笔者受命征集各种口碑资料,两次专程拜访我党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郭化若中将,因他当年在毛泽东、朱德身边工作,任红军总部参谋处长兼作战科长,草拟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命令,是战役指挥的高层亲历者,便请他追忆当年在赣南山区与国民党军周旋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曾经指出:“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要全面、正确反映红军反“围剿”斗争的历史,揭示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彼知已”,有必要对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军事战略(下文中简称“围剿”战略)加以研究。 一、蒋介石“围剿”战略的主要内容 1930年 10月至 1934年 10月,蒋介石为了巩固其反动独裁统治,对全国的红军和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五次“围剿”中,蒋介石陆续提出了一些“围剿”的方针和作战原则,逐步形成其所谓的“剿匪”理论。纵观蒋介石在五次“围剿”红军…  相似文献   
4.
陈毅在中央苏区时期作出了重要的军事贡献,无愧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他不仅组建地方武装以扩大红军,创建了江西军区,领导西方军,还在西线战场大力开展灵活的敌后游击战,并配合红军主力与国民党军作战,最后身负重伤。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各地红军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和其他各苏区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为了表彰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制作了三个等级的红星奖章。  相似文献   
6.
冯都 《军事历史》2010,(3):62-64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期间,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治委员毛泽东联名发布了6个作战命令——红字第9、第10、第11、第12号命令和胜字第1、第2号命令。通过对这6个命令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红一方面军打破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的过程,并领略朱德、毛泽东在指挥作战中表现出的高超的指挥艺术。  相似文献   
7.
共产国际远东局直接介入了1930—1931年中央苏区的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远东局密切关注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动向,研判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态势。指导中共制定反"围剿"的作战计划,并积极向莫斯科争取物资和人员支持。远东局还推动中央苏区调整经济政策以缓和同中农的关系,推荐毛泽东进入苏区中央局,干预处理"富田事变",试图为反"围剿"斗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过由于远离中央苏区斗争实际,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总体上看,远东局对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介入,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诸多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方军入闽作战是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在"左"倾错误指导下,为粉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而作出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东方军初次入闽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客观上扩大了中央苏区东部版图,促成"福建事变",为第五次反"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时机。然"两个拳头打人"的方针,不仅没能实现预期战略目的,反而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错失准备第五次反"围剿"的宝贵时间。东方军二次入闽,博古等人秉承共产国际的旨意,没能予19路军以应有的支持和帮助,变被动为主动,结果坐失良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渐成定局。  相似文献   
9.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曾提出红军突围计划,即中央主力红军经南康、崇义一线,再跨过罗霄山脉进入湘南地区,利用湘南广阔的区域和良好的革命基础,用"打圈圈"的办法拖住敌军,并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待粉碎敌之"围剿"后,再回师中央苏区。本文对这一突围计划及其思想源流和博古等人拒绝采纳的原因等问题进行考析。  相似文献   
10.
李涛 《军事史林》2013,(7):33-34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在接连经历四次“围剿”的惨痛失败后,此番卷土重来,国民党军采取了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在苏区周围构筑纵横交错的碉堡封锁线,企图步步为营、处处设碉、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封锁、蚕食苏区,最后寻求同红军主力决战。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战略指导,红军先是冒险出击,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御敌于国门之外”;继而消极防御,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与强敌拼消耗。结果浴血奋战一年,仍未能打破“围剿”,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