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11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正在研制并成功试验了一种新型核导弹系统。没几天,有国外媒体报道说,到2010年,法国只保留4艘新一代“凯旋”级战略核潜艇,并用M-51型核导弹逐步代替现役的M-45型潜射核导弹。如果整个换装工作完成,战略海军部队的核打击能力将占法国整个核力量的85%以上。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UFO(不明飞行物)给了人们太多的神秘,有关UFO的故事充斥媒体、影视。UFO到底是什么?是天外来客还是神秘的地球现象?美国《大众机械师》的一篇报告揭示了美空军曾如何醉心复制纳粹技术而导致美两项“飞碟”工程上马。按期又获解密的文件,揭示了令人震惊的第三项秘密工程,即研制的“飞碟”可以从距离地球表面500公里的太空发射核导弹对前苏联、中国和朝鲜实施密集核突击。  相似文献   
3.
核导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其作战具有战略性、作战节奏快、协同复杂、作战环境恶劣和受敌威胁严重等特点。因此,后勤保障要求必须“高”、准备必须“快”、指挥必须“严”、保障方法必须“活”、防卫能力必须“强”。组织后勤保障必须灵活运用保障方法,即:依托基点,辐射保障;预置预储,定点保障;随时跟进,伴随保障;灵活机动,巡回保障;应急支援,超越保障。同时,旅后勤要注重后勤设施和装备建设,调整优化战备物资储备,要按照“合格、适用、配套、过硬”的要求,抓好应急机动保障力量建设。  相似文献   
4.
核导弹为代表的战略核武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也是国家地位的象征。美国与俄罗斯拥有全球96%的核武器。因此,美俄等国都把核武器作为战略武器而非常重视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时言军 《环球军事》2009,(24):52-53
有核国家的战略威慑多借助核武器战备值班这一形式得以体现。50年前,苏联核导弹开始战备值班,揭开了美苏两国核武直接对抗的序幕。而3年之后便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从今天的视角来看,1959年苏联核导弹开始战备值班这一事件不管怎么说都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仔细考察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前,  相似文献   
6.
顾斌 《宁夏科技》2002,(3):30-31
位于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是近年来兴起的两个有核国。至目前为止.两国各拥有3—5种型号的核导弹,而且导弹性能越来越好,打击能力越来越强,射程越来越远。由于印巴两国的历史恩怨和战略地缘等多种因素,常使一些国际战略专家们担心。  相似文献   
7.
《当代海军》2008,(10):3-3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印度海军期望已久的核潜艇——俄制“阿库拉”级潜艇有可能将在明年加入印度海军,印度海军正全力准备通过潜艇发射核导弹以增强其国家的核威慑能力。  相似文献   
8.
连鲁军 《国防科技》2003,(11):61-61
二战后,日本奉行的是“无核三原则”(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但在1969年日本外务省制定的文件中明确表示“要保持制造核武器的经济上和技术上的能力”。那么进入21世纪后,日本拥有核导弹的能力如何呢?制造核弹头的潜力 1994年6月17日,日本首相在国会答记者问时透露“日本确实有能力拥有核武器”。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核动力与核武器扩散的专家们指出:日本已  相似文献   
9.
王乐 《环球军事》2011,(7):36-37
大“核冬天”理论提出以前,美苏。两国一直不遗余力地谋求将自己的核武器尽量放到距离对方较近的地方,以确保自己的核威慑力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震慑敌人。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分别将核导弹安放在土耳其和古巴便是这种策略的反映。除了这次著名的核对抗,两国还曾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其中,华盛顿让B52远程轰炸机载着大量氢弹在欧洲进行全天候的警戒飞行,以期在冲突爆发之初便全力攻向苏联,这一行动成为两个核大国进行全方位对抗的又一重写照。  相似文献   
10.
面目标可以离散化为多个点目标。根据各点目标之间的距离关系,这些点目标又可划分为疏散目标群和密集目标群两类。本文所论述的是,应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战略核导弹射击疏散目标群和应用单纯形替换法求解战略核导弹射击密集目标群的最优火力点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