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模拟显示,假如巴基斯坦为阻止印军进攻,在巴控克什米尔首府引爆一枚10千吨级核弹,将杀死超过3400名平民和数千名印军。  相似文献   
2.
杨孝文 《环球军事》2008,(23):26-27
冷战时期,美苏这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大力发展核武器,结果造成了“恐怖平衡”。据专家估算,当时全世界拥有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数十次。由于美苏两国互相猜忌,均担心对方先发动先发制人核打击,有个风吹草动便启动核武器,险些爆发可能波及全球的核战争。以下就是冷战时期七个险些引发核战的意外事件。  相似文献   
3.
K-19号核潜艇是前苏联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它是美苏冷战酿造的一枚苦果。它在整个服役期间,曾3次与灭顶之灾擦肩而过,其中2次险些引发美苏核战争。  相似文献   
4.
5.
一般认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是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来的,但目前还没有确实的档案材料直接证明。6O年代中期以后,虽然毛泽东开始考虑是早打还是迟打,是小打还是大打,是打常规战争还是打核战争的问题,并已经有了“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的说法,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这一完整的提法。不过,毛泽东依据对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越来越严重的认识、对世界大战爆发周期性的认识和对核战争的认识,确实提出了这一基本思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这一完整而明确的提法是后人根据毛泽东的这一基本思想所做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肯尼迪政府执政后,修改美国核战略,将战略打击的优先目标由城市转向军事力量,重视第二次打击力量的威慑作用,注意以"可控和灵活反应"的方式来应对可能的核战争。同时,结合当时的冷战背景,肯尼迪政府设想了美苏间三种形式的核战争,并制定了相应的战争计划。这些核战争设想,一方面反映了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固有的冷战思维——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集团"侵略扩张的本性"威胁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肯尼迪政府将根据"灵活、谨慎、可控"等战略原则来应对已经开始出现的美苏核均势的冷战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印巴冲突由来已久,最近两国的军事冲突又急剧升温,双方囤积大量部队在克什米尔边境线成对峙状态。与此同时,印巴两国都不约而同地拿出了自己的撒手锏:核武器。自1998年5月两国首次核试验以来,各自的核力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目前双方一旦发生核战争,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1982年初,联邦德国麦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所长保罗·克鲁兹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环境学家约翰·伯克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举行的科学家会议上,正式发表了他们多年研究的学术成果,题目是《核战后的大气层:昏暗的中午》。他们认为,一场核战争核爆炸引起的大火所产生的烟灰云将会使地球上的气候发生重大的变化.白日不见阳光。  相似文献   
9.
杨鲁 《国防》2006,(12):64-66
当前,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问题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尽管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一直为制约核武器发展做出不懈努力,但有核国家核力量建设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核武器技术仍在利用当今高新科技成果继续发展,核武器仍然是迄今为止毁伤能力最强的武器装备,人类仍生活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中。所谓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裂变—聚变反应瞬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核武器一般是指由核战斗部及其承载壳体组成的武器,俗称核弹。如果将投掷发射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等使核武器构成作战能力的各部分都包括…  相似文献   
10.
《当代海军》2007,(3):12-14
2007年2月2日,美海军作战部长米歇尔·穆伦海军上将颁布了《美海军作战部2007年作战指南》,明确指出美国现在还在进行战争(反恐),面临巨大挑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