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东汉光武帝时期,陈留东昏(今河南兰封东北)人刘昆在当江陵县令时,发生了一件奇事。那一年县里突发火灾,不一会儿风助火势,烈焰腾空。刘昆闻讯后赶赴现场,看到火势愈来愈猛,心里惦念着百姓安危,便不由自主地对着大火磕头,没想到忽然天降大雨,不多会儿就风平火息。《资治通鉴》记载说:“昆向火叩头,火寻(接着)灭。”一场灾难很快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2.
资治通鉴》记载:裴矩在隋朝做官时,以溜须拍马著称。隋炀帝在位时,他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常态,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就此感慨道:“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裴矩的从政轨迹说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者的人品官德能左右部属的行为.只有开明的领导,才能造就贤明的部属。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把人分为三种,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荀子把入分为三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之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之妖也。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用君子和小人两极分化的标准,简单进行人生分类。应该结合社会实践解读人生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兵团建设》2013,(9):51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淮阳太守汲黯与汉武帝刘彻,在人才问题上产生过一场争论。据《资治通鉴》卷第十九载,争论得很激烈。直言切谏的汲黯大动肝火,怒气冲冲地对刘彻说:"皇帝陛下不辞辛劳,苦苦求贤,可对贤才未尽其用,就草率地杀掉了,‘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  相似文献   
5.
李伟明 《政工学刊》2013,(11):67-67
读历史,看到梁武帝和唐太宗两位帝王不同的“爱心”表现,引人深思。 从表面上看,梁武帝是个颇有“爱心”的人物。《资治通鉴》说,梁武帝对同姓的亲族非常亲近宽厚,对朝廷官员也非常优待,他们即使有违法犯罪的行为,梁武帝也常是网开一面。梁武帝的弟弟临川王萧宏是个才能低下且贪财的人,既奢侈又暴敛。此人在前方打仗,全军覆灭,但是敛财却很有一套。他有近百间库房,储存了三亿多万钱,还有不计其数的物资。  相似文献   
6.
王永彬 《政工学刊》2014,(12):76-76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宣宗大中二年,周墀为相,问同僚韦澳说:“我为相责任重,能力有限,你如何帮助?”韦对日“愿相国无权”。周不解其意。韦又释之,就是不以相国身份行奖赏,与仁人志士及平民百姓商量办事;不耍权威,不凭感情办事,国家一定治理得好。周墀照做,果然朝纲纪严,百姓称道。“相国无权”,字虽少,但意深远。它深刻揭示了如何正确用权的问题,值得我们每名领导干部深思。  相似文献   
7.
魏鸿 《军事历史研究》2005,57(2):127-134
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司马光的边防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本文试图从其史著《资治通鉴》入手,探究其边防思想的文化底蕴和基本内涵,以期有助于对司马光民族、边防以及政治思想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