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江平 《当代海军》2002,(10):22-24
2002年7月15~8日,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存风光旖旎的青岛市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国际航海博览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交通部、国家海洋局、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单位主办,历时4天,共有国内外384家厂商参展这是中国加入WTO后,为迎接海洋世纪的挑战,融入国际海洋造船业、运输业、军船贸易、渔业等21世纪新兴的海洋高技术产业的运行机制而举办的一次盛会,可以说是国内外世界精英汇聚岛城,新型船舶,军舰纷纷亮相展会。  相似文献   
2.
参加“船板生产企业与使用单位座谈会”的供需双方,尽管在钢材价格上很难达成共识,但他们都认为,为了更好地合作,两个行业间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当前,受国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的影响.世界航运市场已经出现大幅下滑.国际航运业的“寒意”,传导到造船市场.使得世界造船市场的供求关系已开始从持续多年的“卖方市场“迅速转向“买方市场”。外部经济环境和船舶市场形势的复杂变化.给船舶工业集团当前工作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们有信心,通过整合资源,发挥现有优势,做强做大重庆船舶工业,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将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建设成为我国海军舰船配套设备最大的后方供应基地、中国最强的船舶动力配套产品开发生产基地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特色的基地之一,并建设成为重庆市“军转民”和装备出口的重要示范基地,实现‘翻三番、展两翼、超百亿’的‘321’目标。”这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重庆船舶工业公司总经理杨本新在集团工作会上说的这番话,这充分展示了该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5.
曾经是中国船舶工业的耗能大户,“十五”以来,在注重加快生产总量增长的同时,高度注重节能工作,使能源消耗量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生产总量的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6.
6月15日,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顺利实现试通航。作为永久船闸人字门液压启闭机成套设备总承包商——中南光学仪器厂的职工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次第实现“三花”绽放的花季里,世界将瞩目中国三峡。五级船闸的安全运行,既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也是国人的自豪。奋勇拼搏誓夺标进军三峡,不是少数人的梦想,多少个企业的职工为它睡不着觉。工厂集中了液压机械研究专业方面的业务骨干,以第二标段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誓师夺标。第二标段是永久船闸人字门液压启闭机制造合同。三峡永久船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提升高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军转民》2005,(2):8-9
2004年,国防科技工业以科学 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大力促进军 民结合、寓军于民,加快结构调整步 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人才兴 业战略,开展军工文化建设,武器装 备研制生产取得重要成果,军工经 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军工民品发 展势头强劲,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与 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8.
青岛结合自身综合条件,作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将进一步推动青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优势地区集中打造造船产业集群区,是国外许多先进造船国发展船舶工业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船舶工业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船舶工业是为国防建设、航运交通和海洋开发提供主要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船舶工业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外贸航运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以及增加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船舶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要造船力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迄今为止承接的吨位最大、造价最高、技术最新的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船体建造合同于2005年3月1日在北京正式签约,这是中国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海洋工程建造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转变造船模式推动中国船舶工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认识现代造船模式及"转模"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船舶工业进入国际船舶市场 以来,就发现中国的造船模式还是沿用50年代的船体建造、 船台散装、码头舾装、全船涂装的传统造船方式,生产效 率低。从此开始,中国船舶工业开始学习日本造船企业的 生产设计,到1995年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转换造船模式(以 下简称"转模"),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促进了中国造船 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