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斗"多模导航终端市场规模2015年预计达到400亿元,2020年将达到4000亿元,有望取代美国的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PS)单模,成为我国主要的导航方式2012年10月25日,中国第16颗北斗二代导航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ICD)正式版公布,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区域提供持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如果说"北斗一代"的试验系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  相似文献   

2.
<正>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北斗民用推进会上,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正式授予航天科工二院203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2101质量检测中心"资质。北斗系统是我国军民共用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平台,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已为十余万军民用户提供了全天候、不间断的高精度定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将拥有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2000年12月21日0时2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与今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自主建立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建成后将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  相似文献   

4.
<正>出于国家安全战略考虑,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进程较快,属"后起之秀"。自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亚太区域服务以来,其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并逐步迎来黄金期,将撬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大发展,预计包括卫星通信、导航、智能位置服务等在内的相关产业都会迎来"井喷式"发展,推进北斗应用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国防科技》2016,(4):117
正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导航中心北斗青年科研团队,专业从事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预先研究、工程研究、应用研发。该单位是我国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总体论证单位之一,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导航技术专家组组长单位,教育部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首批认证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防科大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北斗青年科研团队在导航定位技术领域综合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是导航系统核心体制、卫星关  相似文献   

6.
正1月20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准实时"将GECAM卫星探测到的伽马射线暴观测警报下传至其科学运行中心,揭开了北斗三号系统全球短报文服务应用于空间科学与宇宙探测的序幕。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使用的北斗导航卫星主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怀柔一号"极目望远镜,简称GECAM),是北斗三号系统全球短报文服务的首个卫星试验用户,也是我国首个具有即时下行观测数据能力的空间天文望远镜。该卫星创新性地使用北斗三号系统的全球短报文通讯链路,将天体爆发的关键科学数据准实时下传至地面,从而快速引导其他设备的后随观测。试验中,卫星将信息通过北斗三号系统下传至地面,GECAM卫星科学运行中心在触发后约60秒收到第一条北斗短报文,其后10分钟内收到所有短报文信息。短报文传输功能正常,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  相似文献   

7.
正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随着这颗新星的顺利入轨,我国提前半年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目标。北斗导航,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空间的北斗卫星作为时间和位置基准的"灯塔",通过北斗卫星播发的无线导航信号,为地球表面、海洋及近地空间用户提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它将与2000年已发射成功的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组成完整的区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已建立了自主的区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   

9.
数字     
《环球军事》2011,(24):4-4
第10颗 12月2日5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10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据悉,按照北斗导航系统“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年年底前,我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北斗导航组网卫星,不断扩大覆盖区域,提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服务。2020年左右,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  相似文献   

10.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在火箭托举下呼啸升空。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一飞冲天,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区域导航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开启了中国卫星导航技术的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百姓离“北斗”导航时代越来越近,全世界近1/3人口有机会享受更加优质的导航服务。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仿真已发射的16颗北斗导航卫星建立GEO+IGSO+MEO的卫星星座,利用STK覆盖功能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的DOP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有很好的可用性,能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所做工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事件     
《环球军事》2012,(2):4-4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建成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11年12月27日起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发射了10颗卫星,建成了基本系统。据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相似文献   

13.
航天科工一院"北斗二号"应用系统跟研项目"北斗二号高动态应用终端研制"日前通过验收。该终端的卫星导航数据与惯导数据的融合技术可以满足飞行器提出的大动态、高精度、高可靠性和强生存能力的定位导航要求,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运动载体卫星导航接收机的水平,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相似文献   

14.
北斗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国已经位居世界卫星导航技术强国之列,更为十八大提出的创新推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注解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征三号丙火箭的有力托举下呼啸升空。这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区域导航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将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12012年12月27日,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向中国及亚太周边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目前,基于北斗系统的自主卫星导航产品已应用在多个领域和行业。22013年9月25日,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使我国航天发射运载工具由液体运载火箭拓展到固体运载火箭,初步形成了我国亟需的空间快速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阳  董涛 《国防科技》2018,39(3):074-08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对于国防和经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12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导航服务以来,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北斗"的组成、功能、特点、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简述,旨在让读者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仿真在轨的北斗卫星和GPS卫星,利用STK覆盖功能分析北斗、GPS和北斗/GPS组合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的定位性能,并比较北斗/GPS组合卫星导航系统与单系统相比的优势。仿真结果表明北斗/GPS组合卫星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有更好的可用性,能提供更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  相似文献   

18.
环球军讯     
<正>我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12月26日11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57、58颗北斗导航卫星。这组卫星属中圆地球轨道卫星(MEO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后发射的首组MEO卫星,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卫星导航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卫星导航技术也日新月异.主要叙述了导航卫星星座的导航定位原理、精度指标和性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外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各种卫星导航技术(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中国的CNSS--"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及将要投入使用的欧洲GALIELO卫星导航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从而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日,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荣获国家"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集体",李广侠教授荣获"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个人"。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是标志我国核心竞争力、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国家级工程,涉及军内外几百家单位、上万人参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工程建设高度重视,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作为军内最早从事卫星领域研究的单位之一,对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