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书摘     
《现代舰船》2012,(7):58
美国的国家海洋政策。奥巴马于2010年7月公布了新的《国家海洋政策》,增加了新的内容: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遗产;在全国开始沿海和海洋空间规划;加强海洋环境的恢复力,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加强北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美国实施全球海洋战略。美国将称霸海洋作为国家发展的长期国策。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之后,美国建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中国地缘视野集中在陆地相邻国家,缺乏海洋战略思维.今天,应从更高的层面以地缘政治、地缘战略的视野来审视海洋问题,积极推进新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战略的建立.因此,经略海洋与战略统筹首先要从"陆海兼备"的大背景中认识中国海洋问题的战略特性,其次要在西北太平洋的大框架下把握"三海合一"的战略指向,最后要在整个亚太地缘大格局中审视西行海上战略通道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舰船》:2012年上半年,海洋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上也兴起一股探讨国家海洋问题的热潮,您认为现在是否到了制定和实施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时候?我国应当如何制定和实施海洋战略?郑部长:我觉得在海洋发展战略问题上,现在社会有一种情绪,好像有点埋怨在外交上有点软,或者至今  相似文献   

4.
《国防科技工业》2013,(7):30-31
中船集团公司抓住海洋强国战略为中国船舶工业全面转型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高端破局,加快全面战略转型,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承担起历史责任,努力为"海洋强国"的"中国梦"渲染出靓丽的蓝色胡问鸣,江苏扬州人,1957年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曾担任三大军工集团公司的领导。2002年3月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08年10月调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2010年7月调任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洋强国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整体力量提升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彰显.中国在漫长而艰难的海洋强国之路上,需要牢记马汉并超越马汉,确立和平合作、开放共赢的海洋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各种挑战;不落"法治陷阱",积极进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系,积极推进中国海洋基本法的制定工作;谋外线,力争上游;重实力、非强力,倡导海洋命运共同体,不断提升海洋综合实力、海洋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日益凸显的海洋发展与权益等问题,文章结合IPCC-4报告及部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气候变化的海洋响应,进而从沿海经济发展、海上能源通道、岛礁主权安全等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引入风险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海洋战略风险的概念,构建相应了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并以海洋主权风险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定量地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7.
1月19日,学院边境与出入境安全研究中心与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海疆与海洋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战略学术座谈会在我院举行。边境与出入境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保平教授和环东海海疆与海洋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灿教授共同主持了座谈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国防大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海洋军事战略日渐成熟与完善,呈现出战略思想应势升级、海军力量逐步强劲、使命任务不断拓展的中国特色。中国海洋军事战略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中国海洋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主权在我"的底线,必须全方位维护我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9.
习主席指出,"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国强则海权强,国弱则海权弱"。实现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转变,是适应海军转型发展、拓展国家战略利益、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安全的战略决策,是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由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研究探索远海防卫作战中政治工作,对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海军,激励官兵有效履行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杰 《国防科技》2002,(8):30-33
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形势发生厂剧烈动荡,世界战略力量严重失衡,单级与多级的较量日趋激烈,多元力量围绕海洋权益而展开的角逐与较量也更加尖锐激烈,从而对海洋战略形势与海上安全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面对海洋口趋纷繁复杂的动荡与挑战,人们对海洋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各国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愈加注重,海洋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崛起的战略价值更加突显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海洋作为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堪称世界海洋法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