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隋炀帝「辽东之役」刍议韩升隋朝是自西晋丧乱之后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王朝,经过几百年的分裂动乱,整个社会无论在物质生产方面还是在精神道德方面,都遭受了重大的破坏,山河破碎,百废待兴。对于一个新兴的政权来说,首要的政治任务是消除分裂因素,收复失地。一、“辽东...  相似文献   

2.
青丝 《政工学刊》2023,(4):88-88
“摸鱼”是一个意蕴很风雅的词,会让人愉快想起在家乡小河摸鱼捞虾的童年时光,或由词牌名想到写“更能消、几番风雨”的辛弃疾,“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元好问。可是到了现代,却成了工作偷懒、不肯勤力做事的隐喻,也令原有的雅意和旨趣逊色不少。不过,“摸鱼”倒是以一种诙谐的方式,道出了人类需要从更积极角度,看待自身懒惰的那一面。有经济学家发现,人与生俱来的懒惰习性很难被改变,想要人始终保持专注工作状态,只有两种结果,一是短时间内实现,二是没有任何功效。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的现代派诗人群体中,被评论家李健吾称作“前线诗人”的废名、林庚、卞之琳、何其芳等曾掀起一股“晚唐诗热”,对中国诗歌传统进行了一次独到的重新发掘与阐释。无独有偶,在这些少数的前线诗人中,废名、林庚、卞之琳都曾不约而同写下了若干无题诗,对应晚唐李商隐的无题诗,他们在自由表现其诗的感觉与理想中亦见出了他们的不同个性与智慧。  相似文献   

4.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诗》教乃是浸润着情意、感通于物我之间的人生艺术.《诗》教之价值在于敦情和意,感发人之意义生命,使人内尽其性、外与物合,将《诗》作为获取功名利禄、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和手段就流为末用.而《诗》之"情意"机制本于"感通"之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不浸润着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感情.具体《诗》教的阶段,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始可与言《诗》",则修养其心,明"诚"之道,始能学《诗》.  相似文献   

5.
<正>T:亚里士多德说,诗是一切文章中最富有哲理味的.但是现代很多诗的流派反对此说,他们强调存在主义,讲直觉自我表现,讲潜意识,讲神秘主义,讲语言形式.一万个诗人也许有十万种诗论,也许每一首成功的诗均有一种诗论.L:异中有同.泛系诗素律指出,典型的诗其素因坐标是近同共大维的,具体的诗论或诗作在这些素因广义坐标架中各有侧重取权而已.泛系诗论是在泛系哲学十论的基础上对百家美学、百家诗学的一种探索性总结,这与古今中外诸子百家之说是不同的.这种诗素坐标法阐明了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1935年毛泽东作军旅诗《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1947年该诗首次公开发表,同年毛泽东重新书写该诗。1957年毛泽东曾说该诗“记不起了,似乎不像”、“不宜发表”。此后在1958、1963、1976年三次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中,皆未收入该诗。198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重新发表该诗。本文就该诗发表中扑朔迷离的曲折变化,作出全背景式追溯研究。  相似文献   

7.
晚唐侠义诗,在初盛唐繁荣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变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章通过对中晚唐侠义诗发展线索与演变轨迹的描述,探讨了中晚唐侠义诗的时代特色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8.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事件。它不仅让作者对于社会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继而影响到作者的创作。以往对“乌台诗案”影响苏轼创作的研究,过多集中于诗歌,而对于词创作的影响关注不够,或者略有提及。以“乌台诗案”为线索,可知苏轼的创作心理、创作内容、创作风格等三方面的变化,了解这件事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爱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他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娜贝尔.李》是诗人坡1849年去世后才发表的最后一篇诗作,代表其唯美主义风格的顶峰。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该诗的分析为该诗的理解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诗具有感伤、朦胧等特色.通过对其本人的出身、遭遇等的研究,探究了其心态特征与诗歌表现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史上,追和陶诗的现象,蔚为大观。元遗民诗人戴良推崇陶渊明的忠义气节,作有《和陶诗》一卷。其主题取向与陶诗相近,却又彰显忠义,并形成了独特的"陶渊明意象群"。同时,其将唱和与赠答功能合一,兼有书信作用。又以序存事,足可补史之阙。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诗文所体现的理想和追求,其生命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体现了他的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追求道德完善的一种全新的道德范式,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寻找独立的人格进行了一次可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袁国平是我党我军最早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杰出代表,在长期的军队政治生活实践中,袁国平从不成熟走向成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有的从事政治工作的思想与方法,其内容广泛,特点鲜明,为搞好我党早期的军队政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精华部分是我军思想工作建设的宝贵财富,对于当前的政治工作建设仍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泰州胡瑗是我国宋代义理易学的先驱,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胡瑗把教育看成是启发愚蒙、统一民众思想的重要手段,把学校教育看成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根本办法。他主张"尊师而重道",大兴学校。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明体达用"。在明体达用思想的指导下,他进行了分斋教学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胡瑗讲学注重以例解经和启发诱导。他还强调以严治校,并在严立规矩的同时,注意发挥自身的楷模作用,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力来引导和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5.
寒山子的三百多首诗歌,内容复杂,风格多样,较难从整体上把握。结合寒山子的身世,通过对三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诗歌作简单分析,阐明其各个时期的处世哲学和信仰转变带来的诗歌艺术特色和风格的不同,以期从整体上把握寒山诗。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公元403年所作的诗,占了其一生诗作的六分之一强,表达了其归隐的强烈欲望,结合陶渊明一生的主要经历,便可知其归隐的主要原因乃是晋室情结,而他决定归隐的年份即此年.  相似文献   

17.
诗人芒克是"文革"中所谓"白洋淀诗群"的主要作者之一[1],并与北岛等人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创办者,继续诗歌创作[2].评论界对芒克诗歌的关注集中于八十年代末以后,而系统深入的专论则较为少见[3].芒克诗歌所呈现出的自然而本质的抒情特色,常常给读者以强大的冲击和震撼,分析其诗作的艺术特质,便于深入了解其诗艺探索的独特性,也益于进一步把握从文革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的新诗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词学家龙榆生创办《词学季刊》,将其定位成以词学研究为主的专业性期刊,在确定作者人选范围、确立与读者取得沟通方式的编辑思想主导下,推出"创刊号",实现他的编辑意旨;而后着力搞好编辑与作者间的协作,以利于期刊的持续发展;为读者着想,争取读者参与到期刊编辑工作中来。《词学季刊》的出版,为词学研究期刊编辑史上留下了风采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虚静说"这一创作理论的提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影响甚大。"虚静"式构思就是在情绪的静态中寻求诗歌的形象和语言的。诗人在"虚静"状态下曾创作出大量意境优美的"短歌",可以唐诗为代表。另外,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性格、审美趣味、诗歌风格以致诗人创作时"虚静"式构思状态的形成是这一创作理论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