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40年10月,苏北根据地开辟后,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部在苏北建立,陈毅任代总指挥。次年一月,新四军在盐城重建了军部,陈毅任代军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他和刘少奇同志一起率领新四军部队,奋战大江南北,坚持华中敌后抗日。1940年下半年到1942年底,陈毅在苏北工作了两年多时间,肩负着华中军事指挥的重任,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在这期间陈毅还亲自指导了苏北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为华中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陈毅善于把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与华中、苏  相似文献   

2.
刘少奇说:中央调我回延安,我走了没有问题,在饶漱石同志、陈军长领导下,许多同志一定能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由于邓子恢长期在安徽工作,饶漱石代理政治部主任.5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中央东南局与中共中央中原局合并,正式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同时成立华中军分会,刘少奇任华中局书记兼华中军分会书记,饶漱石担任华中局副书记兼华中军分会常委.  相似文献   

3.
一、全力保卫以盐城为中心区域的部署皖南事变发生之初,新四军立即在苏北盐城建立新的军部指挥机关,统一整编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各部,及时应对日伪军的“扫荡”与顽军(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全面挑衅。而当时的盐城,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前称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北连苏鲁战区,南接苏中、苏南,西通淮海区,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与政治中心。因此,盐城得失,对于刚刚遭受严重损失的新四军来说,关系极大。是时,刘少奇、陈毅等判断华中日、伪、顽三方势力即将对新四军采取军事行动,综合各方面形势,决定战略上仍坚持苏南、津浦路西及陇海路…  相似文献   

4.
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被击退后,将摩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蒋介石密令其第3、第5战区和鲁苏战区所部大举进攻华中新四军。我新四军江南主力7000余人在陈毅、粟裕率领下,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敌后抗战的战略方针,于7月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东濒黄海,西起汉水,南跨长江三角洲,北至陇海铁路。该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交通发达,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军事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华中就成为敌、顽、我三方必争之地。1940年上半年,蒋价五顽固派逼迫新四军撤出华中,退至黄河以北。中共中央在政治上据理力争,驳斥蒋价石之无理要求;在军事上则采取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要求华中新四军部队提高警惕,做好反击顽固派军事进攻之准备。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命令八路军第2纵队加速南下行动,会同苏鲁豫支队迅速进入蚌埠———宝应——盐城之线以…  相似文献   

6.
铁水路军事运输作为国家经济申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运力转化为军事力量的中间环节,具有军事的和经济的双重属性。作为一种军事活动,它保障部队机动和军用物资的运输,使之快速转化为战斗力,产生的是军事效益,取得的是国家安全利益: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它侧重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耗费的多少,是军事中的经济因素,产生的是军事经济效益,取得的是符合军事目的有用的成果和利益。本文仅就如何提高铁水路军事运输经济效益的问題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华北华南联系之枢纽”,①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毛泽东称“华中为我最重要的生命线。”②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是在1938年春新四军组建集中特别是在徐州失陷前后就明确提出来了。是年11月6日结束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批判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路线,确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中”③的战略方针。根据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和部署,八路军在创建、发展和巩固晋绥、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山东几大块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为贯彻党的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8.
新四军第1师,主要活动在苏中地区,是我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战争的一支劲旅。一、改编部队,奔向抗日前线 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其中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及所属部队之一部和第3支队第6团等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1师。第1支队由湘鄂赣边、湘赣边、粤赣边、赣东北等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辖第1团(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江渭清),第2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全支队共二千三百余人。第2支队由闽西、闽赣边、闽南、浙南等红军游击队改编  相似文献   

9.
唐炎 《军事历史》2001,(3):48-52
皖南事变已经过去整60个春秋。血的教训曾促使新四军及华中抗战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我作为这一事件的经历者,现对这一事件的有关问题作些探究,以就教于各位。一、皖南事变后,从新四军政治地位来看,实现了摆脱国民党当局的羁绊,向独立自主地肩负起华中抗战使命的阶段转变1940年10月19日,国民党顽固派以何应钦、白崇禧名义发出“皓电”。该电限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1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地区,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缩编为10万人。出于对当时国内外形势及自身力量的考虑,中共中央以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名义于11月9日发表…  相似文献   

10.
1940年,黄桥事变爆发。为了赢得这场反顽战斗的胜利,陈毅在分析了苏北的局势后,展开了成功有效的统战工作。首先,针对苏北的战略态势,陈毅提出“联李、击敌、反韩”的斗争策略;其次,让出吴家桥地区,争取“二李”协助新四军东进;再次,命令新四军撤出姜堰,争取“二李一陈”严守中立。陈毅以高超的统战艺术为新四军取得这次反顽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陈毅的统战艺术对当前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也有着极重大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