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针对传统对抗方法难以有效对抗尾流自导鱼雷这一问题,籍由悬浮式深弹拦截原理、在分析尾流自导鱼雷可能航向范围的基础上,建立悬浮式深弹作战使用等模型,对悬浮式深弹在水面舰艇规避尾流自导鱼雷中的作战使用问题进行了探讨。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悬浮式深弹能有效地拦截尾流自导鱼雷,从而提高水面舰艇的生存能力。研究成果为研制新型反鱼雷装备、改进现有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反鱼雷深弹武器是水面舰艇对抗鱼雷的一种新的反鱼雷武器,由它组成的鱼雷防御系统可以拦截潜艇发射的声自导鱼雷、线导鱼雷及尾流自导鱼雷.根据其作战使用特点,建立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分析了其基本思想,具体实现过程,并应用实例加以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水面舰艇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难题,从舰艇尾流特性出发分析了尾流自导鱼雷的工作原理。针对尾流自导鱼雷的特点,在尾流自导鱼雷对抗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尾流自导鱼雷的报警定位、指挥决策和对抗实施方法,研究成果对提高水面舰艇对抗尾流自导鱼雷作战效果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悬浮式深弹拦截线导+声自导鱼雷作战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面舰艇如何使用悬浮式深弹拦截线导+声自导鱼雷是舰艇防御鱼雷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利用模糊数学知识将鱼雷报警距离分为近、中、远三个模糊区域,建立鱼雷报警距离隶属函数关系,预估鱼雷目标航向、航速等运动要素,最后建立了舰艇使用悬浮式深弹拦截线导+声自导鱼雷策略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法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了悬浮式深弹在不同参数条件下拦截线导+声自导鱼雷的概率。结果表明:舰艇进行规避机动其拦截概率可达32%~60%。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尾流自导鱼雷攻击水面舰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水面舰艇各种机动规避方式对尾流自导鱼雷弹道的影响,利用仿真分析方法确定了水面舰艇规避机动参数对尾流自导鱼雷跟踪过程的影响程度,分别确定了水面舰艇和尾流自导鱼雷对抗的有关原则,研究结果为尾流自导鱼雷作战使用和水面舰艇规避机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了水面舰艇发射火箭悬浮深弹拦截潜射尾流自导鱼雷的作战使用问题,首先,概括了潜射尾流自导鱼雷的攻击原理。其次,介绍了水面舰艇针对尾流自导鱼雷的弹道预测原理以及鱼雷提前角估算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火箭悬浮深弹拦截鱼雷的射击要素求解模型。最后,进行了仿真检验,归纳了火箭悬浮深弹射击提前角随相关参数变化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对火箭悬浮深弹拦截潜射尾流自导鱼雷的作战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线导鱼雷     
鱼雷武器已度过了百岁寿诞,百年前的鱼雷尽管外貌与今天相似,但到二次大战结束前,一直是体型较大、浅水反舰的兵器。今日鱼雷已发展成具有反潜与反舰两种用途,大型与小型(英、美称重型与轻型,日本称长鱼雷与短鱼雷)两种尺度的新品种。各国的小型鱼雷主要用于反潜(独联体与瑞典小型鱼雷口径为400毫米,除反潜外,还可装在潜艇艉管自卫反舰,其它各国通行的324毫米口径的小雷均只用于反潜,一般(除瑞典 TP 42及TP 43系列外)不装线导,只用主被动声自导;大型新式鱼雷全是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基本上都是反舰又反潜的两用鱼雷(瑞典的 TP 61系列各型与德国的“海豹”及 SST 4只反舰;“海蛇”只反潜,它们不是两用鱼雷)。大型反潜、反舰两用鱼雷通常装备在潜艇上,少数也可装在驱逐舰与护卫舰的艉部二层甲板上向后发射,瑞典的鱼雷快艇则向前发射。本文着重分析介绍大型线导鱼雷,不包括小型鱼雷。所谓大型,各国通用口径为533毫米,法国有的用550毫米。独联体已有直径650毫米鱼雷,美国 SSN 21“海狼”级核潜艇的发射管口径为762毫米。这种特大口径者不妨称之为巨型鱼雷,它们虽代表大型鱼雷发展的新动向,但不是线导鱼雷,故不在本文介绍之内。  相似文献   

8.
拖曳声诱饵对抗自导鱼雷的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舰艇噪声、机动性能、水声环境和鱼雷自导逻辑的基础上,对舰艇使用拖曳声诱饵对抗自导鱼雷进行仿真计算,通过仿真结果对拖曳声诱饵的使用效果及战术运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1957年装备美国海军的 MK 37鱼雷,作为潜射鱼雷,原来有四个型号,其中0型与3型是非线导的双速制、主被动声自导大型电动力鱼雷;1型与2型为线导加末端声自导电动力鱼雷。而3型鱼雷是0型鱼雷的改进型,2型鱼雷是1型鱼雷的改进型。按照最初的设计要求,MK 37鱼雷是一种两用武器(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艇),但实际证明,其声自导系统不能满足攻击水面舰艇的要求。因此,多年来该雷一直作为攻潜武器使用。到60年代末期,随着核潜艇的发展,MK 37鱼雷已不能满足要求。美国根据它的现有设备和技术  相似文献   

10.
规避机动是水面舰艇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通用方法,对典型的停车规避、反向尾流、交叉尾流规避方法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平行尾流方法;通过模拟仿真分析,提出了反向尾流、平行尾流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使用建议,可为水面舰艇规避尾流自导鱼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速航空反潜鱼雷该系列鱼雷是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喷雷,由固定翼飞机和反潜直升机携带,用于攻击高速航行的潜艇,也称高速反潜导弹。AP-1型高速航空反潜鱼雷该雷主要用于航空反潜飞机图-142和伊尔-38攻击高速航行的潜艇。自导系统为主、被动声自导,自导作用距离在搜索工作制为700米,在攻击工作制为500米。动力系统为固体燃料的喷气发动机。AP-2型航空反潜鱼雷该型鱼雷为出口型,由反潜飞机图-142M、伊尔-38和反潜直升  相似文献   

12.
机动受限的舰艇防御声自导鱼雷是常见的作战态势之一,而对抗武器的选择和使用就是此时保证舰艇安全的关键。对此在分析作战态势的基础上选择火箭诱杀弹作为对抗武器,并建立其数学及仿真模型,在设定的战术背景下运用蒙特卡洛法进行仿真,对采用不同的发射数量、发射时机,以及不同的对抗武器时舰艇的生存概率进行了比较,理论验证了机动受限时舰艇选择火箭诱杀弹对抗声自导鱼雷的有效性,同时提出了其使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战术问题,为部队实际应用武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线导鱼雷     
“旗鱼”鱼雷“旗鱼”为一种大型热动力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两用鱼雷,为“虎鱼”的继承者,诸元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潜射鱼雷的综合防御技术是目前水面舰艇在鱼雷防御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前沿问题。按照潜射鱼雷制导方式的不同,分直航鱼雷、声自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4种情形仿真鱼雷的弹道特征和攻击特点,并结合国际上常见的3种软杀伤器材、4种硬杀伤器材以及本舰规避机动策略,定性探讨各种对抗手段在综合防御鱼雷时的应用特点,分析并提炼战术运用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能够为水面舰艇综合防御潜射鱼雷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潜艇鱼雷武器多通道射击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潜艇武器系统演变到武器通道的客观必然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反鱼雷技术在海上攻防对抗过程中给潜艇鱼雷攻击带来的困难。为了弥补鱼雷同一种自导方式齐射在对抗阶段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潜艇鱼雷武器多通道射击控制(或多自导方式鱼雷混合齐射)的概念。研究了实现鱼雷混合自导方式齐射所涉及的技术环节,给出了解决齐射各雷相互干扰、射击参数解算等问题的相应方法和模型。  相似文献   

16.
##正##重型鱼雷一般指口径533毫米及以上的反潜、反舰两用鱼雷。根据制导方式,现代的重型鱼雷可分为线导、声自导、尾流自导三种主要流派,在综合作战性能方面,线导鱼雷与后两种鱼雷相比有较大的优势,是当今重型鱼雷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最优规避策略与最小可规避预警距离是水面舰艇制定防御声自导鱼雷决策时的重要依据。针对该问题,首先建立了水面舰艇对潜射声自导鱼雷的弹道预测模型;然后,从经典运动学角度着手,讨论了水面舰艇走出鱼雷自导搜索带的最优规避策略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水面舰艇对来袭声自导鱼雷最小可规避预警距离的计算模型;最后,针对典型战场态势及装备性能进行了仿真,其量化分析表明:该模型对于水面舰艇防御潜射声自导鱼雷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舰艇使用火箭助飞鱼雷与潜艇对抗的典型样式,分别建立了潜艇自航式声诱饵对抗声自导鱼雷模型、火箭助飞鱼雷对目标提前位置射击参数解算模型、鱼雷运动模型、潜艇机动模型和命中概率计算模型,采用模拟法计算了火箭助飞鱼雷单雷射击和双雷齐射的命中概率,总结了射击距离和潜艇航速对火箭助飞鱼雷命中概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火箭助飞鱼雷作战使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自导+线导鱼雷连射是目标对抗条件下有效的攻击方法。根据目标状态分析了自导+线导连射组合方式,当线导雷采用被动声自导时,需要确定合理的射向与发射时间间隔来避免鱼雷互导;建立了自导+线导连射控制模型,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仿真分析了采用修正方位导引法和现在方位导引法进行初始导引时不同连射发射时间间隔对被动互导的影响;给出了采用时间间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准确识别来袭鱼雷的制导方式是水面舰艇在鱼雷防御过程中的重大难题之一。引入来袭鱼雷累积方位变化量,在从发现鱼雷报警到自导开机这段时间内累积鱼雷的方位变化,并用最小二乘拟合得到累积方位变化量曲线。通过大量仿真可以构建鱼雷累积方位变化量数据库。最后估计了声自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在鱼雷相对于本舰的不同舷角下两两区分时鱼雷和本舰的距离和区分时间。仿真结果能为水面舰艇的鱼雷防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