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篇:分散转移,度过困难时期1941年至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也是兵工生产最困难的时期。由于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日军从1941年开始,将其侵华主力转向敌后抗日军民,采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而处在敌后的国民党军队则纷纷向日军投降,调转枪口,进犯抗日的八路军部队。八路军、新四军被迫在抗日和反顽两条战线上进行尖锐、复杂的斗争,加  相似文献   

2.
1937年“七·七”事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由于各国政府和各阶层人士所处的地位和利益不同,因而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对策:德、意法西斯政府极力支持、怂恿日本扩大侵华战争;英、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采取“不干涉”政策;各国共产党及人民群众积极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相似文献   

3.
1940年,正当日军凭借优势装备在中国大地上猖狂攻城掠地、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之时,在其统治的“王道乐土”古城开封,突然曝出让日寇心惊胆颤的特大事件:日本侵华特务机关的重要人物、“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佐少将和数名日军头目于5月17日被人刺杀于该特务机关驻处的山陕甘会馆。而这一震撼当时日本国内和日军高层的神秘刺杀事件背后的抗日英雄,  相似文献   

4.
靖国神社供奉的14名甲级战犯中除白鸟敏夫外,其余13人都直接参与侵华战争或对日本制定、执行侵华政策负有重大罪责。东条英机:出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官,疯狂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东条率关东军进攻察哈尔省,进犯张家口等地,炮制伪“察南自治政府”。广田弘毅:发动卢沟桥事变的主谋者之一,并策划扶植汪精卫伪政权。土肥原贤二:侵华间谍头目。在华期间,拉拢军阀,  相似文献   

5.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因其成绩卓越、经验丰富,曾被毛泽东赞誉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①,“华北抗战的堡垒”,其经验“足以成为各地如何唤起民众以密切配合抗战的模范”。是“沦陷区民众抗日斗争的导标”③。8年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歼灭日伪军30多万人。随着对敌斗争的发展,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的1945年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野战军和地方军发展到32万多人,基干民兵扩大到9…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在战争长期化背景下,日本为达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目的,实行对华新政策,把战略重心转向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华中等占领区进行了残酷的“清乡”。1943年起日伪便将“清乡”的魔爪伸向了苏中如泰地区,军事上打击抗日武装,政治上实行伪化措施,经济上掠夺当地资源,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如泰地区抗日军民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及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清乡”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坚持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在八年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歼灭日伪军30多万。随着对敌斗争的发展,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11月,该根据地“野战军和地方军发展到32万多人,基于民兵扩大到90多万人,形成了以张家口为中心的晋、察、冀、绥、热、辽纵横数千里,人口达4000万的战略基地”①,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②;“华北抗战的堡垒”;其经验“足以成为各地如何唤…  相似文献   

8.
张守雷 《环球军事》2011,(20):47-49
日本侵华战争中,有一支专门在我抗日根据地执行暗杀、爆炸任务的部队,他们就是“日本暗杀挺身队”。挺身队在日语中是敢死队的意思。这支部队经受过特殊的训练,精通射击、爆破、暗杀、突击。与一般日军部队相比,挺身队主要装备自动武器,近距离突击能力强,即使是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在火力上也处于劣势,很难抵御。  相似文献   

9.
正当时山东战局概况1942年山东像全国一样,面临最困苦艰难的岁月。以蒋介石为头子的国民党反动派跑上了峨眉山,采取观战待降的反动政策;日寇为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实行诱降的毒计,要巩固已经侵占的后方,也由于兵力所限,停止了对正面的战略进攻;腾出手来集中大量正规兵团,伪军和地方汉奸队,配合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武装,对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即解放区)猖狂进犯,实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  相似文献   

10.
1940年的夏秋,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八路军的迅猛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游击战的积极展开,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于是,日本在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的同时,把进攻的矛头重点指向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加紧推行“肃正建设计划”,企图分割、封锁、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  相似文献   

11.
张洪新  徐兵 《华北民兵》2005,(10):56-56
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攒的白洋淀上,活跃着一支神出鬼迓、来去无踪的抗日武装——白洋淀水上游击队。1939年2月15日,日寇占领了新安城(现安新县),对白洋淀人民进行了无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为了抗击日寇的野蛮侵略,1939年秋、根据县委的指示,三压区委书记徐建和区长李刚义到大张庄召集郭里口、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艰苦岁月里,我军为适应敌后斗争的新形势,遵照党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在全军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精简整编工作。这次精简整编,对于坚持抗日根据地、保证大反攻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曾经产生过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我军后来的精简整编提供了宝贵经验。一、精简整编方针的提出从1941年开始,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加残酷而频繁的“扫荡”和进攻,使我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遭到严重损失;由于根据地的日益缩小,敌后抗战出现了极端严重的困难局面。为了战胜敌人,渡过难关,迎接新形势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1941—1942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克服困难,绕过抗日航船遇到的“暗礁”,中共中央制定了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十大政策”,领导军民进行了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在这一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为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精兵简政”政策和中央军委《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1941年11月17日,以下简称“11月17日指示”),在艰苦的反“扫荡”斗争的同时,进行了以提高军队质量和战斗力、以精简整编为主要内容的精兵建设。“经过这个困难时期,我军和解放区受到了锻炼,数量缩小而质量增  相似文献   

14.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多行不义必自毙!从1937年到1945年,日军先后有21位将级军官和许多因侵华战绩“辉煌”而被日本军国主义者赋以各种称号的“明星”飞行员折戟空中,他们或在空战中被英勇的中、美、苏三国飞行员击落,粉身碎骨于中国领空,或迫降地面,被我抗日军民击毙,或因飞机失事,殒命中国.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游击战争中,曾经活跃着一支秘密深入敌占区开展斗争的精悍的武装工作组织。她,就是被人们誉为敌后斗争的“袖中利剑、怀中匕首”的八路军敌后武装工作队。 “敌人打进来,我就打过去” 1941年,敌后抗战进入最严重的困难阶段。为“蚕食”抗日根据地,巩固和扩大占领区,日伪军大力修筑铁路和公路,并沿两侧挖沟筑墙,增  相似文献   

16.
试论日本侵华战争的军事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长达14年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了莫大的痛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深入探讨日本侵华战争的军事战略,对于研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驳斥少数人为日本侵华罪行辩护的无耻谰言,对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特点,都具有重要意义。(一) 军事战略,即协调地发展、部署和使用军事力量以达成国防战略目标的方针和策略,有时也称为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德、意法西斯先后挑起的局部战争而逐步扩大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战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战争是日本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首要步骤。日本侵华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9月2日签字投降为止,整整延续了十  相似文献   

18.
《华北民兵》2005,(4):57-57
冉庄是河北省清苑县一个较大的村落。从1938年始,冉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抗御日寇采取的“铁壁合围”、“纵横梳蓖”的清剿战术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积极组织民兵武装,在冀中平原上开展了地道战,使之成为华北平原抗日游击战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9.
由晋察冀地区的党组织和八路军第115师一部、晋察冀军区部队共同创建的被誉为“华北抗战堡垒”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在八路军总部的正确指挥下,在粉碎日伪军的多次进攻和疯狂“扫荡”以及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挑衅的基础上逐步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本文着重论述1939年至1942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与日本侵略军的激烈搏斗中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120师主力东进,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 1938年9月至12月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形势的发展,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了完成“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八路军第115师主力、120师主力和129师主力先后挺进冀鲁地区,协同当地军民更加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全面阐述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贡献:歼灭了大量日军,延缓了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进程;动摇了日伪的殖民统治,打乱了日本企图把东北建成扩大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的如意算盘;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开展大规模游击战,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对阻止日军“北进”计划,支持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起了积极作用;抗日联军协同苏军进军东北,密切配合,为打败关东军作出了重要贡献;和朝鲜共产主义者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战后东方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全民族的总抗战;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促进东北全境迅速解放创造了条件;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培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