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虹桥  李晓东 《国防》2014,(8):17-17
正在现代军事形态下,信息化人员与信息化武器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预备役军人信息化素养总体偏低,他们对建军作战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机械化形态上,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预备役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形成。因此,新形势下围绕实现"能打胜仗"要求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除了要加快军事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信息化武器装备配备外,必须重视培育提升预备役军人信息化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对现代军事地理信息系统(MGIS)的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靶场信息化建设为背景,探讨了MGIS发展与靶场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并借鉴MGIS技术在外军靶场的发展和应用经验,对靶场MGIS系统的建设构想和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是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基本形态,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军事斗争准备的根本着力点,是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根本需求。近年来,山西省军区着眼有效履行"稳定山西、屏护首都"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信息体系为基础,以应急力量为主体,以国防动员和综合保障为支撑,组织开展军民联合综合防卫体系建设研练,不断提高省军区部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构建信息化条件下战区综合防卫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开展作战保障分队能力评估及建设是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重要支撑。相比作战保障装备层级的能力评估,对分队实施能力评估会面临定性评估指标多、评判标准模糊性强等难题。模糊推理方法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明显优势,通过模糊集合赋值、输入值模糊化建模、模糊推理规则建立、合成模糊集构建、解模糊处理等步骤,建立了基于模糊推理的作战保障分队能力评估方法。该方法易于被军事人员理解,具有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弹药信息化是武器装备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战斗力的生成。如何分析、评估保障单位在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弹药信息化保障能力的建设水平,对我军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在分析影响弹药信息化保障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我军弹药信息化保障能力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和集对分析法综合分析的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弹药信息化保障能力评估方法,通过该方法可求得指标权重,最终获得被评估单位弹药信息化保障能力的整体建设水平。结合实例分析,验证构建的评估模型能够用于我军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弹药信息化保障能力的评估,进一步为如何提高弹药信息化保障能力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指出:要把信息化建设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上。学习贯彻胡主席这一重要论述,是加深认识胡主席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现实要求,也是加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国防动员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作战能力建设的基础支撑,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加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国防动员准备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军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战效能试验是装备研发、采购部署和作战使用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装备作战效能试验"试什么""怎么试"和"试验结果怎么评"等问题,基于传感器(Sensor)、控制器(Controller)、执行器(Actuator)的柔性评估建模方法,设计了装备作战效能试验项目,构建了装备作战效能试验评估指标体系,探讨了基于改进ADC(Availability,Dependability,Capability)的装备作战效能试验评估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8.
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改善军队后勤信息化现状,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针对军事物流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问题,在分析后勤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指出基于SOA架构的技术实现体制与实现思路,提出基于SOA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并深入分析在该架构体系内军事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实现内容与关键任务,为军事物流信息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着眼军改大背景下军事代表人才队伍现状,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考路径,研究新时代军事代表人才培训问题.结合军事代表改革发展需求,探索构建基于"职业化、专业化、实战化、基础化"的新型军事代表知识模块化培训体系,以加快军事代表执业能力培养,满足装备建设发展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0.
军事需求决定军事能力建设,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积极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确保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必须注重军事能力建设;军事能力建设内容体系的多元性、组织协调的复杂性以及标准要求的严格性,要求进行系统筹划;为有效落实军事能力建设,要运用系统的思维、系统的方法和系统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体系是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基本形态。将网络信息体系能力需求融入军事需求大体系中,研究能力需求描述与开发方法,设计网络信息体系能力指标体系,提出网络信息体系能力评价指标和能力评估方法,为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生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谢海坤  吴学东 《国防》2011,(1):60-62
信息化战争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全新注释,使交通运输由后方勤务上升为核心军事能力;对力量与能量转换关系的重新定义,要求军事交通运输由专业保障上升为与作战系统集成的军民融合式体系保障。由此,军事交通运输体系保障能力建设要以"集成"为抓手、"融合"为基础,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军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与军事系统工程”。在网络电磁空间态势表达、网络战靶场建设、生化环境仿真、气象水文环境描述、态势融合、作战实验可信性评估、实验体系建设、实验室互联互通、军民融合发展、后勤信息系统建设和远程机动部队后勤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研究了一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军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军事能力建设与军事系统工程"。在基于信息系统的军事能力建设、海上方向安全与海洋战略、武器装备论证与运用、作战训练理论与实践、现代作战建模与仿真、作战实验分析、作战实验数据采集与应用、模型体系建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和军事需求分析与军事概念模型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陈宁 《国防》2013,(4):60-62
海防部队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联合防卫作战能力为出发点,转变建设思路、创新训练模式、加强手段建设、优化力量结构,扎实推进海防部队转型建设。一、科学把握海防部队转型建设的重点环节"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引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海防部队转型建设,要紧紧围绕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海防建设  相似文献   

16.
网络是国防和军队的重要基础设施,新兴网络科学技术发展对提高国家自主信息保障能力,促进军队信息化全面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上述考虑,对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网络靶场、网络科学与模型等新兴网络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潜在军事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进一步认识和加快应用新兴网络科学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朱奇林 《国防》2014,(7):72-73
正"能打仗、打胜仗"是实现强国梦和强军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军事斗争准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关乎军队在战争中能否"运得到""补得上",对军队能否取得最终胜利起着关键性作用。新世纪新阶段,紧紧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强军目标谋划国防交通建设,切实提高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交通运输保障的特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需求的根本在于建立军事优  相似文献   

18.
谢乐婢 《国防》2012,(11):45-46
信息化是时代潮。加强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是积极适应军队转型发展,有效履行职能使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新形势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主题主线"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着眼提升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积极推动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够用管用、规模适度、滚动发展、安全保  相似文献   

19.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已广泛用于靶场试验中,试验信息网络化管理是现代化靶场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试验管理最基本的是试验数据,试验数据是武器装备鉴定的重要依据。以靶场网络化管理获取数据信息为基础,论述基于网络环境和信息融合技术的系统试验,提出信息化靶场建设的构想,把试验能力快速转换到信息化网络管理技术上来。  相似文献   

20.
陈平 《国防》2014,(8):21-24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一要求抓住了影响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当前,军事信息系统军民融合式发展已进入形成体系格局的关键期,必须针对军队信息化建设中"有融合办法,无支撑法规""有协调机制,无保障制度"两个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打通"资源整合、力量共用、项目共建、成果共享"的法规制度通道,把军事信息系统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各项建设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