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今年第一期开始,本刊在"屯垦戍边五十年"专栏刊发了系列文章《兵团之变》,至此已划上句号。这句号划得是否圆满,评价的权利在于读者。 这组系列文章共有10篇,《"铸剑为犁"时代》《如金岁月》《走过冬天》《再创辉煌》《跨世纪的挑战》是总述篇,基本上将兵团各时期的重大事件收录其中,并掺入一些作者个人的观点。这5篇是《兵团之变》的总线。从《非常时期的爱情》开始,兵团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些个性事件受到作者的关注,作者也试图在史料的厚重感和文章的可读性上注入一些新的内客。《一座城市的变迁》讲述了一座年轻军垦城市的历史,《潮起潮落》中记述了"支边青年"们难以忘怀的一段人生经历,《三句口号与三个时期》试图揭示兵团决策层观念上的变化,《守望精神绿洲》则希望探寻兵团人文化戍边的轨迹。 由于史料收集的局限和事件的相互交错,挂一漏万和重复在所难免;《兵团之变》原定还有数篇个性事件的写作计划,但由于时间关系,由于期刊篇幅所限,未能如愿;所有篇目均试图从新闻的角度挖掘"旧闻",参考书目甚杂,大到鸿篇巨制,小至一条报刊消息,本刊记者均未放过任何有用的线索,但也因此可能造成专家学者的诘问:出处何在?新闻实际上在事件变成铅字时已成为"旧闻",这种遗憾在所难免。如果日后有补救的机会,本  相似文献   

2.
正我常看《兵团建设》,最欣赏的是"有话直说"栏目。有话直说,说白了就是"挑刺",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完美。兵团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常为人们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因为"不起眼",久而久之,有可能发展成顽疾。"有话  相似文献   

3.
正《兵团建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封面。她的每一期封面都有鲜明的主题,或冲击震撼、或温馨感人,我从《兵团建设》很多精彩的封面中认识了兵团,读懂了兵团。今年5月上半月出版的"对口援疆专刊",封面上四名精神抖擞的兵团民兵的图片  相似文献   

4.
养分和能量     
正我从小在地方长大,对兵团的了解少之又少。五年前,刚到九师一六六团宣传部门工作时,我接触到《当代兵团》的前身《兵团建设》,她让我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逐步认识了兵团,帮助我更好地做好宣传工作。直到现在我每每捧读《当代兵团》都会陶醉其中。我从中汲取"养分",获取"能量"。真心祝愿《当  相似文献   

5.
从《回沪记》到《重返石库门》,从《背叛》到《问问你的心》,从《我的大爹》到《热血兵团》,从《母亲和我们》到《戈壁母亲》,从"上海滩"到"戈壁滩",4部小说,4部电视连续剧,兵团著名作家韩天航抢"滩"登陆成功,铸成兵团文化的品牌。  相似文献   

6.
正我很喜欢《当代兵团》的"新闻会客厅"栏目。栏目常常邀请兵团各个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来"做客",阐释当下兵团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人很大启发,为实践中的各级干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帮助。例如今年2月上半月刊登的《瞄准消费热点发展电子商务》一文,探讨了兵团如何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其全面的分析、深刻的见解、科学的对策让我读后颇有收益。愿《当代兵团》与时俱进,打造更多能引发读者深思的精品栏目。  相似文献   

7.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3,(2):5
为《当代兵团》欣喜三〇团读者陈青山参加工作以来,每期《兵团建设》我都会细细品读。我总会被杂志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吸引,并为兵团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而骄傲。新年伊始,得知《兵团建设》更名为《当代兵团》,我对《兵团建设》这个老朋友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同时,我又为拥有《当代兵团》这个新朋友而欣喜。因为她是《兵团建设》的延续、升华。期盼着《当代兵团》续写精彩,说出更多职工群众心坎儿里的话!  相似文献   

8.
祝谦 《兵团建设》2012,(15):30-31
正兵团的创业之果,硕大无朋;兵团的创业历史,金星闪耀文人、学者,对西域、对新疆,讲了许多让后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们唱细君、演冯燎,讲张骞、谈班超,说林则徐、颂左宗棠……是的,他们是"一代天骄",功不可没。但是,较之兵团人创建的丰功伟绩,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高唱:俱往矣,数天下之奇迹,还在兵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兵团人搞农业,艰难备偿,上集已表述。兵团人办工业,也是独具一格。人们称这个"独特"的做法是"缩减法":一年两套单军装,节约一套;  相似文献   

9.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3,(3):5
《当代兵团》共青团农场读者邵忠新我的老朋友手捧散发着油墨清香的2013年第一期《当代兵团》,我爱不释手。作为一名长期阅读这本杂志的读者,我对她充满感情。看到这本新更名为《当代兵团》的"老朋友",我觉得刊名更加响亮,更具有新时期兵团的鲜明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周,兵团党委胜利召开四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吹响了兵团向新世纪进军的号角。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讨论修改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兵团农牧团场改革的意见》及三附件,描绘了兵团二十一世纪第一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壮丽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回首"九五",我们充满自豪,兵团改革和建设硕果累累: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这充分显示了兵团党委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驾驭经济全局的卓越能力和领导艺术,表明兵团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注意到,兵团司令员张庆黎在大会讲话中,对"九五"经济的发展用了"持续健康",而不是"快速  相似文献   

11.
正我是《当代兵团》的忠实读者,在翻阅6月上半月刊的《当代兵团》时,我被"老兵列传"栏目中的那篇名为"昆仑山上修‘天路’"的文章打动。十五团一营的战士们,在艰苦条件下开拓了连接新疆和西藏的"天路",于危险中筑成了兵团人坚韧不屈的丰  相似文献   

12.
正看到标题《地标》,你也许会猜测这是一篇介绍城市地标性建筑的文章,其实本文的"地标",与现代城市"地标性建筑"不是一回事。"地标":地面上的显著标志。屯垦戍边一甲子,戈壁惊开新世界。兵团人用双手和汗水开辟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绿洲,而每一块绿洲开发时都有一个标桩,追踪溯源,这个标桩就是"地标"。地标是绿洲的圆心,也是绿洲的源头,兵团人工绿洲都是相似的,但每块绿洲又各有各的不同。相同的是兵团人围  相似文献   

13.
传递正能量     
正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几乎每一期《当代兵团》我都会认真阅读。《当代兵团》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传递着新时期兵团的正能量。"多元增收"、"兵团人家"等栏目常常选登一些一线职工群众直面困难、艰苦奋斗、互帮互助的故事,看完后我总会被他们敢干、敢为、敢担当的精神打动,不由得从心底生出敬佩之情。每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就会想到他们,  相似文献   

14.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2,(24):5
讲述兵团故事传承兵团精神八十六团读者李兵强今年《兵团建设》推出的诸多深度报道令人印象深刻。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怀感恩之心励奋发之志——四十七团老战士和车俊政委的"二地书"》一文。文章体现了兵团领导对老战士的关心关怀,对四十七团发展的支持。一年多来,四十七团的变化令人鼓舞,老战士们的生活改善令人感动。中央  相似文献   

15.
兵团事业的影响力如何恢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如日中天?上世纪末兵团党委曾提出了一个响遏行云的口号:再造辉煌。言之凿凿,情之殷殷,意之切切。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百万军垦人心里掀起万丈波涛,澎湃不已。那么,这个"辉煌"如何"再造"?方略千条,要旨百端,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人才,要培育、要举荐、要延纳、要尊请、要识拔、要使用、要凝聚……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我有感而发,提出一个生僻的"三踪":跟踪、追踪、觅踪。前些时候,《兵团建设》邀我为"我看兵团"专栏写篇文章,我曾在该栏目开篇时写了《兵团,"天下谁人不识君"在何时?》,谈兵团如何提高知名度。因为,我认为知名度是坚硬的"软件",是财富的载体。那么,这一篇文章的主题,应该定在"人才"上。因为,科  相似文献   

16.
"王"是什么?"王"字的三横一竖指代的是什么?怎样才能为"王"呢?《说文解字》称:"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日:'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这样解"王",明显打上了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烙印。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证兵器篇》认为,"王"字象征无柄斧钺,其头刃部朝下,象征权力。"王字之本义斧也。"查汉语辞典,"王"字主要释义,一泛者首领,二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称谓,三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封爵,四指同类中最特殊或最大者。当然还包括姓氏,"王"姓在中国三大姓氏中仅居亚军地位。  相似文献   

17.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3,(6):5
"兵团先锋"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八十三团读者毛文军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党支部书记,我一直对《当代兵团》有着深厚的感情,案头总会摆放最新一期的杂志,随时翻阅。我很喜欢"兵团先锋"栏目,她以朴实的语言、平实的"镜头",本着"抓典型、找亮点、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栏目定位,致力于宣传报道兵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风采,展现兵团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一个自幼在兵团长大的女孩,我对兵团的一草一木都情有独钟,对我们兵团自己的党刊《当代兵团》自然爱不释手。在《当代兵团》中,我最喜欢"兵团儿女"栏目,她以质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兵团儿女的风采:在荒漠中激扬青春,在深山中穿行行医,用勤劳和汗水谱写奉献之歌……如今,"兵团儿女"已经成为我心中的温暖港湾,为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会用实际行动来书写自己作为兵团儿女的故事,奉献自己的青春。  相似文献   

19.
正不知从何时起,阅读《当代兵团》成了我不变的守候。我喜欢读"屯垦史话"、"兵团档案"栏目,一篇篇真实纪录兵团这一支不穿军装、永不退役的屯垦大军的文章让我感动,也引我深思。为了祖国边疆的安宁,兵团人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原中默默付出、屯垦戍边,铸就了可贵的"兵团精神",激励着我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现有的工作和生活,踏实做事、真  相似文献   

20.
对援疆省市的感激之情要如何表达,是一首诗,还是一首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从人们心中生长、流淌、绽放的感恩之情一样浓烈"兵团群众感恩党,家家户户住新房,天山南北风光好,雪莲花儿朵朵香……"一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在兵团各师、团传唱。"党中央英明决策凝聚力量,10个对口支援省市正在援建一个崭新的兵团。"一台《兵团人不会忘记》大型文艺晚会,向援疆省市表达了兵团干部职工群众对党中央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各对口支援省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