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2006年下半年,日本发射了其第3颗间谍卫星,专门用于对朝鲜局势进行监控。据日本《航空与宇宙》杂志披露,日本间谍卫星计划总投资1370亿日元。2003年日本按计划发射了4颗间谍卫星,但仅有2颗发射成功。日本内阁情报调查室迅速制定新的计划,准备再发射4颗间谍卫星,组建谍报网。新增加的卫星将安装更为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和光学传感器,能够分辨地面更小的物体,具有极高的解析能力。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日本发射了一颗名为“信息收集卫星”的新型卫星。虽然卫星的名称趋于中性色彩,但实际上它是一颗间谍卫星。耐人寻味的是,除了几个新闻机构以很小篇幅对此予以报道外,大多数媒体对日本成功发射  相似文献   

3.
日本要把世界尽收眼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颗卫星各司其职,每天对地球任何一个地方至少拍照一次—— 日本政府5月26日决定,将于9月10日再发射两颗间谍卫星,以与3月28日发射的两颗卫星组成一个完整的情报处理系统。 据日本《读卖新闻》晚刊5月26日报道,定于9月发射的两颗卫星分别是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光学卫星搭载有望远镜和数码相机,彩色摄影可识别地面5米大的物体,黑白摄影可识别地面1米大的物体。雷达卫星可自动发射电波,然后把地面反射回来的信号合成黑白图像,识别度南北方向为1米,东西方向为3米。这两颗卫星和3月28日发射的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组成一个系统。每颗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11日,日本南部的种子岛(Tanegashima)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了1颗名叫”信息搜集卫星-3A”(IGS-3A,IGS——Information Gath- ering Satellite)的照相侦察卫星,为日本正在构建的全球情报处理系统送去第3颗卫星。这是自2003年11月H-2A F6发射2颗照相侦察卫星失败以来,日本火箭太空(RSC)公司管理的第4次发射。2006年9月~10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火箭太空公司还将利用M-5 F7运载火箭,从日本鹿尔岛县内之浦(Uchinoura)航天中心发射“太阳-B”(Solar-B)探测器。  相似文献   

5.
继2011年9月23同日本用H-2A火箭成功发射第4颗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光学-4之后,2011年12月12日,日本又用H2A火箭把第3颗雷达成像侦察卫星——雷达-3送人太空。光学-4是日本第2颗第二代光学成像侦察卫星,比第一代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分辨率高,为0.6米,用于替代已经超过设计寿命的光学-1卫星。  相似文献   

6.
于喜斌 《环球军事》2010,(20):12-14
2010年9月11日20时17分,日本种子岛宇宙中心使用H-2A火箭将自主研发的首颗“准天顶”导航卫星“向导号”送人太空,28分钟27秒后星箭分离成功,太阳能电池板正常展开。如果向导号”卫星运行一切正常,日本将连续发射另外两颗“准天顶”卫星,构建起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   

7.
环球军讯     
<正>我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12月26日11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57、58颗北斗导航卫星。这组卫星属中圆地球轨道卫星(MEO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后发射的首组MEO卫星,  相似文献   

8.
防务快讯     
2007年2月24日下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在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利用 H-2A 火箭将"雷达2号"情报搜集卫星发射升空。这是日本发射的第4枚侦察卫星。日本从上世纪末就计划发射4颗侦察卫星,以组成全球情报侦察系统,其中2颗为光学照相卫星,另2颗为雷达成像卫星组成。目前日本已将"光学1号"、"光学2号"及"雷达1号"发射升空。"雷达2号"将和已有的3颗侦察卫星组成计划中的4星体系。报道称,光学卫星搭载了高性能  相似文献   

9.
美国东部时间2月20日22时26分(北京时间21日11时26分),美国海军从其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的一艘巡洋舰上发射了一枚导弹,成功击中一颗失去控制的美国间谍卫星。舆论纷纷猜测,美军的真正意图是借此测试其导弹防御系统的反卫星能力,并由此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反导系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军事零讯     
ASia亚洲我国成功发射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是今年继“试验卫星”1号、“纳星”1号和“探测”2号卫星发射成功之后,我国航天领域再一次传来捷报。 发射约9分钟后,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这颗返回式卫星已经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据有关部门专家介绍,这次发射升空的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19颗返回式科  相似文献   

11.
8月1日5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并将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我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3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2月20日22时30分左右.美国海军从其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的“伊利湖”号巡洋舰上发射了一枚“标准-3”型导弹.成功击中一颗失去控制的间谍卫星。虽然近年来国际上禁止太空军事化的呼声与日俱增,但鉴于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为争夺空间优势.保证国家安全.研制发展反卫星武器仍然是美国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3.
曝光日本间谍卫星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0年2月至今,日本已先后发射各 类卫星近70颗。而2002年7月份后,随着 4颗性能先进的间谍卫星上天,朝鲜半岛、 中国、俄罗斯以及日本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 内的军事设施等情况都将置于日本的“天眼 ”之下。  相似文献   

14.
据美国海军网报道,美导弹防御署于3月8日对外宣称,一枚拦截导弹在太平洋上试射获得成功。这次试射是为了测试美日导弹防御计划中新研发的导弹。试射的拦截导弹是“标准”Ⅲ型防空导弹。美导弹防御署称,这枚经修改的“标准”Ⅲ型导弹是从夏威夷外海一艘配备“宙斯盾”系统的导弹巡洋舰上发射的,于夏威夷时间3月8日上午10时47分成功发射。该枚导弹的鼻锥罩系是由日本设计  相似文献   

15.
近段时间来,随着“神六”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中国的航天能力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然而,美日一些媒体或所谓的专家却不顾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目的与事实,妄测什么“神六”的“军事用途”,实在不值一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上,确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在大力发展军事航天力量。远的不说,美国在10月19日就用“大力神”火箭发射了一颗间谍卫星,而世界其他一些  相似文献   

16.
吴涛 《国防》2006,(7):71-71
日本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2006年初表示,日本计划最早在2007年4月引进无人机,主要用于执行巡逻和情报侦察任务,此前日本还宣称将发射2颗侦察卫星。预计未来两年将是日本侦察手段建设的高峰期,到2008年,将初步建成独立的、较为完备的、从上至下依次为空间、空中、地面三层的立体侦察体系。空间侦察主要依托侦察卫星。2001年4月1日,日本在防卫厅本部设立了“卫星情报中心”,正式启动卫星侦察系统建设,并于2003年3月发射了一颗光学成像卫星和一颗雷达成像卫星。日本政府还计划在2007年3月之前再发射2颗侦察卫星,与目前的2颗在轨侦察卫星组成可…  相似文献   

17.
从反卫星试验看美国海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荣  赵飞 《现代军事》2008,(4):21-24
北京时间2008年2月21日上午11点26分.美国东部时间20日22点26分.美军在夏威夷西部太平洋海域通过“伊利湖”号“宙斯盾”巡洋舰发射一枚“标准-3”导弹.在距离地面247千米高度成功拦截失控的间谍卫星USA-193。“标准-3”导弹和“宙斯盾”武器系统是此次试验的重要装备.  相似文献   

18.
2007年,美国东部时间2月20日22时30分左右,美国海军从其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的"伊利湖"号巡洋舰上发射了一枚导弹,成功击中一颗失去控制的间谍卫星,成功予以摧毁。从这次试验可以看出,目前美国已经拥有日趋成熟的反卫星技术。  相似文献   

19.
防务     
《国防科技工业》2013,(9):11-11
美国最大火箭送绝密卫星上天 8月28日,一枚高约71.6米的火箭携带着一颗绝密间谍卫星从美国太平洋沿岸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德尔塔”4重型火箭的三个主要发动机点火,推动火箭升空。这三个氢燃料发动机能提供1700万马力的推力。外界尚不清楚这枚火箭将什么送入太空,但分析人士说火箭可能携带了一枚价值10亿美元的高性能间谍卫星,其抓拍细节的能力可以实现在数百英里外分辨一辆汽车的品牌及车型。(美国《洛杉矾时报》)  相似文献   

20.
军备动态     
美国计划缩小“天基红外系统”规模美国《C4ISR杂志》网站1月5日报道,美空军将请求国会批准2007年开始研制新的导弹预警卫星系统,以取代“天基红外系统”(SBIRS)。据国防部的官员称,SBIRS后续系统将利用更加先进的传感器及软件技术,对其性能要求也将不会像SBIRS那样雄心勃勃。由于SBIRS计划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其规模正在缩小,从至少制造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缩减到不多于3颗。首颗研制型卫星的发射时间,从2002年至今,曾四度推迟,目前计划在2009年发射。此后两年再发射第二颗研制型卫星;第三颗即首颗生产型卫星的制造,在确信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