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前262年,秦赵大军于长平对峙。昏愤的赵孝文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将老将廉颇撤回,命赵奢之子赵括接任。这位自恃满腹兵法的少将军下令全线出击。赵军多次冲锋均遭慘败,46天外无援  相似文献   

2.
长平之战中赵国以赵括替换廉颇为将作为战国时期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其起因源于司马迁之“反间说”,认为赵国换将是因秦间之谣言所致,千古因袭.综合各种史料重新考量之,其实并非如此.以赵孝成王为核心的赵国领导层临阵换将,其原因有三:经济状况是迫使赵国换将的根本原因;军事抉择是赵国换将的直接动因;国内政治派别斗争是赵国换将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兵团建设》2014,(8):46
正[案例]在战国时期,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然而,赵国自恃兵力强于燕国,起了伐燕之念。当时辅佐燕国与其余五国一起抗秦的名士苏代,为了劝说赵惠王减少合纵内部的摩擦,遂前往赵国进行劝说。当时,赵惠王见苏代前来进见,深知其来意,便故意东扯葫芦西扯瓢地与苏代寒暄。而苏代也佯作闲散地跟赵惠王聊天,他说:"我今天在来这里的路  相似文献   

4.
每当回老家山西省平顺县探亲,乘火车路过高平,两眼透过车窗,凝视山野,不由发出慨叹:"此是当年古战场!"此慨叹源自对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的粗略了解。最近承蒙《高平市志》主编文战胜垂爱,赐我一套洋洋300万言的新编《高平市志》,捧读之余,掩卷沉思,顿生许多感慨:文战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军事改革的不乏其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成功,使孱弱的赵国在一个时期内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秦的军事强国,更为后世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兵种——骑兵。本文拟就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作些粗浅探讨。赵武灵王,名雍,在位期间(公元前325—前299年)正处在各诸侯国间兼并和反兼并更加频繁、激烈的时期。为了能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不少诸侯国先后进行了政治、  相似文献   

6.
杨月虹 《国防》2008,(4):78-79
围魏救赵,源于战国时期的齐魏桂陵之战。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公元前353年,齐王派出了一支8万人的队伍,由田忌任统帅,孙膑为军师,前去救  相似文献   

7.
汉中,是一块十分古老的地方。据《史记·秦本记》载,秦惠文王13年(公元前312年)设置汉中郡,“汉中”一名从此出现,迄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自秦汉以来,汉中便引人注目的载入史册。在战乱频繁的年代  相似文献   

8.
点将台     
本期出题△暗渡陈仓这一军事成语,反映了我国古代战史上一次偷渡江河的著名战例。请简要说出这一战例的经过。△秦赵长平大战,是我国古代战史上大规模歼灭战的范例。秦军所以大获全胜,除了它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还在于成功运用了"  相似文献   

9.
王东平  吴宏强 《国防》2007,(12):55-55
春科时期,江南吴、越两国世代相仇,争战不休.公元前494年,吴越之战,越败吴胜,越王成为吴国的奴隶.  相似文献   

10.
不少论者言战国,多着眼一个“战”字,认为秦灭六国只是“战”的结果,不存在什么“不战而胜”。这种认识至少是不全面的。秦对六国既有战胜之策,也有不战而胜之策,而其中主要的恰恰是后者。秦对六国的不战而胜之策,概而言之,有以下几条: (一)实施战略欺骗,松懈六国斗志。秦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早已确定。《史记·商君列传》载,秦统一中国的战略计划分三步:首先富国强兵,夺占地利;尔后"东向以制诸侯";最后成帝王之业。其中第二步是关键,所谓"制",就是要逐步削弱、控制六国,为成"帝王之业"打基础。这一步对秦来说,是势  相似文献   

11.
1952年1月,蒋介石题写“毋忘在莒”4个大字,刻在金门太武山的悬崖上,让岛上的官兵天天都能看到,刻在心里。他还到处演讲鼓吹,甚至开展大规模的运动,用来激励一些人时刻不忘“反共复国”,随时准备“反攻大陆”。 “毋忘在莒”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一个典故。战国后期,燕国联合秦、楚、赵、魏、韩攻打齐国。燕、赵、秦等六国之兵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齐国的国都临淄,占领了齐国的大片领土。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地方了。齐王被迫退至莒(今山东莒县)。齐国以莒为反攻基地,依靠田单为部队统帅,经过五年的生聚努力,终于打败燕国,收复  相似文献   

12.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一前295年),名雍,是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早年的赵武灵王,因为参与由中原诸侯发起的"五国相王"而称赵王,但是后来他有感于自己功未成名未就,于是去掉了王号,仍称赵君."赵武灵王"这一称号是后人给予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时,力排众议大力推行效仿胡人的"胡服骑射"政策,组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专业化的大规模骑兵部队,赵国因而得以强盛,先后灭掉宿敌中山国,击败林胡、楼烦两大胡族,占领并开发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使赵国成为当时能与强秦分庭抗礼的强国.赵武灵王在武功上威名赫赫,战功卓著,然而其本人却在国内政治斗争中被其子、时为赵国国君的赵惠文王囚禁于沙丘,三个月后竟然被活活饿死,死后谥号为武灵王.赵武灵王开创了中国的骑兵时代,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轰轰烈烈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中山国存在于公元前506年至前295年,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太行山脉以东。中山国在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中存在了200余年,并数次与军事大国相抗衡,成为左右战国盛衰的“枢辖”,被誉为“战国第八雄”。战国著名策士苏秦就曾赞叹说:“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后期因疏于武备和外交政策失误,中山国终被赵国所灭。中山国的兴衰,蕴含着深刻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哲理,对当代边防政策、兵种建设、武器装备和外交策略诸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彭铮琦 《军事史林》2021,(10):69-78
两汉时,湖南地区隶属荆州,分为长沙郡(西汉时为长沙国)、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4个行政区.湖南地区的军事价值,《湖南省志·军事志》有言:"自古以来,湖南以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历为兵家逐鹿之地,军队屯遣频繁,战事时有发生."[1]但是,湖南地区的军事价值并非天生如此.当我们将目光回溯至2000年前的汉代,可以发现湖南地区的军事价值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本文试以此为切入点,略论两汉湖南地区军事价值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5.
死于固执     
《兵团建设》2012,(3):52
公元前206年,刘邦拿下了咸阳。按照楚怀王之前对天下诸侯的承诺——"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可以做关中王。项羽晚了一步,但他心中另有打算。秦朝被消灭之后,被秦国灭掉的六国旧势力基本上已经与领了各国原来的地盘。对项羽来说,不回楚国做大将,唯一剩下的就是关中王这个空缺,天下没有其他的容身之地。  相似文献   

16.
人类在战争中很早就使用有毒的物质杀伤敌方人员。在我国,公元前559年,晋、齐、鲁、宋等13国联合伐秦。秦军在泾河上游施毒,污染水源,致使晋、鲁等国军队因饮含毒河水造成重大伤亡。三国时,蜀大将关羽攻樊城,被魏将曹仁用毒箭射中右臂,毒液入骨,危在旦夕,多亏名医华佗及时刮骨疗毒,才使关羽箭伤痊愈。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古称"上党",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的"上党战役"就发生于此。近年来,地处上党盆地腹地的长治县人武部时刻牢记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开展拥政爱民工作,用实际行动在上党大地这片红色热土上演绎着人民子弟兵的拥政之举和爱民之情。参建扶贫结硕果长治县人武部始终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长治县作为自己的分内之责,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工作中,他们以参加地方生态工程、重点工程、教育工程、帮建新农村等为重点,高起点谋划,高标  相似文献   

18.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话固然不错,但如能使忠言顺耳,使良药适口不是更好吗?这里有一个工作方法问题。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十万攻占了秦都成阳。刘邦入秦宫,看到很多珠宝、美女,想住进去,樊哙谏道:“沛公欲有天下耶?将欲为富家翁耶?”刘邦回答说:“吾欲有天下。”樊哙又说:“今臣从入宫,所观宫室帷帐珠玉重宝钟鼓之饰奇物不可胜数,入其后宫,美人妇女以千数,此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沛公急还灞上,无留宫中。”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到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个诸侯国,战国初,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和十几个奄奄待毙的泗上小侯了。春秋末期,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奴隶制日趋崩溃,封建制日益兴起。当时的晋、齐、鲁、楚、郑等国的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赵武灵王在取得“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成功之后,将王位传于儿子,自己则制订了一个以云中、九原为基地,由北向南袭击泰国腹地的战略计划.赵武灵王的袭秦战略大胆而极富创意,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一旦实施就会对战国后期的整个战略走势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赵武灵王在沙丘宫变中死去,后世的赵国统治者再无他的雄才大略,加之赵国国力衰弱,所以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