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陆军学堂,发韧于19世纪70年代的晚清社会。它随着新型军事工业的创办而产生,并伴着军事改革的进程而发展,其广为建立则在清朝甲午战败后。由于中国近代化海军覆灭,清廷统治阶层内部的有识之士们继而把“强兵富国”的注意力转向兴建新式陆军。陆军学堂的兴起作为清末军事近代化活动中的一个新事物和大事件,虽然行程坎坷举步艰难,但是毕竟对于整个国家的军事教育近代化以及民族和社会心理起到了不可轻视的影  相似文献   

2.
一些史学工作者注意研究清廷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军制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从已发表的论著和论文来看,大多侧重于仿照西法编练新式陆军和兴办军事学堂。派遣军事留学生方面。其实,这是一次以编练新式陆军为中心,进行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废止武科考试,改革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加强军事统率机构等全方位的改革。这里,着重对除编练新式陆军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改革,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施,作一简要的述评。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废除武科制度甲午战争前,洋务派首领为适应制器、练兵和海防建设的需要,开始萌发新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3.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强化国家机器,维护发发可危的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仿照西法,编练新式陆军的思想,从而使清末陆军步入了近代化正规化的轨道。现对此作~扼要的述评。一、编练新式陆军思想的产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不但海军惨遭覆没,陆军也屡战屡败,演不成军。这就使不少人开始从制度方面揭露中国陆军的落后和腐败。袁世凯明确指出:“此次军兴,往往易为敌乘,迭见挫败者,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末善。”①张之洞认为清陆军有“七弊”,即:人皆乌合,来去无恒;里居不确,良美难分;不论出征驻防,无不缺额;克扣摊…  相似文献   

4.
军事观念的革新是北洋海军创建发展的思想前提。北洋海军的成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突出成果 ;其武器装备和海防建设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就 ;北洋海军集中展现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教育训练、军制变革、作战方式革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覆没同时也暴露了甲午战前中国军事变革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5.
论袁世凯的建军治军和军事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创始人 ,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 ,但同时也是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人物之一。甲午战后 ,他在引进西方军事思想 ,推动清末军制改革、编练新军、兴办近代军事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治军建军和军事教育思想值得研究 ,以便能够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6.
6月18日,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制分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分会领导换届暨学术交流研讨会议。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中将出席会议,为新一届军制分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颁发证书,并就做好新一届军制分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军制分会会长、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部长陈奇少将代表新一届分会领导班子就贯彻落实学会章程、推动分会各项工作稳步发展明确了目标思路;军制分会常务副会长、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计英春大校就加强和改进军制分会建设发表了意见。会议期间,来自总部机关、各军区、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代表,围绕“加强军事组织法建设,巩固深化改革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军制分会作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下属的研究性分支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承办军制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队体制编制、军队行政管理制度、武器装备管理制度、后备力量建设制度、兵役制度和战争动员制度等。这次军制分会领导换届暨学术交流研讨会议的召开,对于规范分会办事程序、深化分会学术研究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我军战术后勤现行体制的滞后性和现代战斗方式的变化特点,提出了我军陆军战术后勤体制在层次结构、系统结构上的改革思路,以及建立战术兵团后勤保障实体层、战术部队后勤组织计划层、营后勤保障连半实体层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意义上的海军陆战队制度进入中国,始于清代洋务运动时期,首见于北洋海军,甲午之役后,清廷重建海军,依旧建立了海军陆战队。民国肇始,从清末海军脱胎而来的民国海军,大量制度沿袭清季,1914年12月以海军部警卫队为基础,编练成海军陆战队,后逐渐扩充,规模至2旅。此时中国海军陆战队的服装制度,与清末新建海军时代并无多少不同,均与舰上官兵相近。抗战胜利后,1946年海军陆战队一度改并入陆军,1947年在福建马尾重建,至1949年扩编为2个陆战师,后随国  相似文献   

9.
晚清陆军向近代化嬗变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论述了晚清陆军向近代化嬗变的整个过程 :由于经制兵八旗和绿营的衰败 ,于 1 9世纪 5 0年代初产生了另立新章的湘军 ,并于 6 0年代初衍生了率先全部装备洋枪洋炮的淮军。 6 0年代至 90年代初 ,部分八旗兵、练军和防军 ,在武器装备和训练方面实现了近代化。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决定变革军制 ,编练新式陆军 ,实现全面近代化。本文还论述了晚清陆军实现近代化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0.
清末,随着武器装备和训练的近代化,清军军服也由旧式戎衣向西式制服转变。经过自强军、新建陆军军服的发展,1903年北洋常备军军服初步具备了近代西式军服的雏形,标志着中国军服由冷兵器时代向近代火器时代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清廷于1905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西式陆军军服制度。1905年新军服制的制定,是清末军事近代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和近代军事体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之一,对近代中国军事、社会发展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末时期,军队建制不断发生演变,但较为完整意义上的军制,是从清末新政之后编练新军开始的,在众多新军中又以袁世凯统领的北洋6镇最为精锐。中国近代警政,也始于新政期间,各省巡警军制度的建立成为近代警察制度的雏形。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进步和编制体制变革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军事变革对后勤装备发展的影响,提出,新形势下加强我军后勤装备建设,应树立全新的后勤装备发展观念,推动后勤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加速后勤装备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的步伐,推进后勤装备编制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晚清最后10年是绿营军队从国家军事体制中被彻底淘汰的时期,大批闲散绿营官弁等待安置。为减少裁军阻力,加快军制变革步伐,清政府各级军政当局进行了多方面的运筹,采取将裁汰官弁安排到新式军事力量中任职、送到军事院校培训以及解甲归田并予以经济补偿等诸多办法,实现了人员的分流,从而基本上消化和解决了10多万军官的安置问题,使晚清新军制变革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在新形势下,全面推动省军区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探索保障体制一体化的方法路子已成为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后勤保障体制一体化,就是对后勤保障体制进行组织调整、结构优化和制度创新的进程。而作战一体化要求后勤力量要在战场实施整体联动的及时、准确、高效保障。后勤保障体制一体化改革必须从省军区后勤建设的实际,推进体制编制变革,探索平战结合路子,理顺上下内外关系。  相似文献   

15.
清火器营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八旗满洲、八旗汉军与绿营火器营的创制,历朝《会典》、《会典事例》的记载含混。本文考证了火器营的创始时间与背景;梳理了入关前"八旗火器营"即"八旗炮手兵"到"旧汉兵"、"汉军火器营"再到"八旗满洲火器营"各军兵种的制度演进路径;探讨了清军军制变革与八旗制的形成、清朝的国家政治建设互动关系,揭示了清军军制变革的路径依赖,强调了制度变革继承性。  相似文献   

16.
古代兵制对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兵制也就是军事制度,即军制。它是针对军事力量的组织、管理、训练、储备、征募等制定的法规,以及由这些法规规定下来的军事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事指挥系统、军队编制、动员体制、兵役制度、军官培养制度、武器装备、后勤供应、管理制度,以及人事任免、奖惩制度等。古代兵制与传统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牵涉到上层建筑内部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涉及到兵制与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治生活、公民政治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本文拟就几个主要方面的关系做一尝试性的探讨。一、古代兵制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作用毛…  相似文献   

17.
邹佳宏 《军事史林》2023,(12):50-58
<正>清末新政中练兵处制定《陆军枪炮口径等项程式》,规定新军使用的枪械口径为6.8毫米。这项政举实则源自甲午战后张之洞的提议。这项举措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又是如何演变的?新式口径制定的过程是怎样的?本文试做考述。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认识新军事变革下不同国家军队后勤建设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准确把握后勤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科学指导我军后勤建设实践,开展了军队后勤建设定量比较研究。通过对后勤保障人员在保障活动中的部位进行界定、统计和分析,形成保障位基本思想,模型化地描述后勤结构、规模和发展水平。对美、俄陆军军级单位保障位的概要统计和比较分析,较好地反映出信息化转型不同阶段军队后勤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显著差异,表明了保障位比较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后勤近代化建设经历了酝酿和初步发展两个阶段。两次鸦片战争是其酝酿时期,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开始萌芽,军队中开始引进西洋先进武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是其初步发展时期,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晚清军事后勤近代化在军事工业、军队武器装备、军费收支、军事交通、医疗卫生、后勤体制等方面初步发展。中国军队开始从传统军事后勤向近代化后勤转变,为清末后勤近代化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1894年夏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海陆军双双战败。次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方割地赔款,民族自尊心遭到空前的打击。在战争中,作为中国海军主力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多灾多难的中国海军建设,陷入了更加艰难的窘境。由于财政括据,军费有限,根本无力恢复海军。但在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这十余年间,清廷上下仍作了不少工作,尤其在海防思想方面的长进,不可忽视。(一)甲午战后关于重建海军的几种主张1895年3月12日,威海之战结束不久,清廷就发布上谕,撤销海军衙门,北洋海军也从编制序列上取销。在此情况下,海军建设首先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