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潜射导弹作战指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是提高导弹作战效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潜射导弹发射平台的隐蔽机动性、作战指挥的集中统一性、作战实施的复杂性、作战决策方案的不易更变性和作战环境的依赖性等需求特点,提出潜射导弹作战指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给出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框架组成,对框架中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知识库3个关键管理系统的组成和构建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2010年1月27日,法国国防部宣布当天上午9时25分首次在"可畏"号战略导弹核潜艇上成功地试射了一枚M51型潜射弹道导弹,这标志着法国新一代战略导弹武器的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M51型潜射弹道导弹有哪些技术特点,M51型导弹的技术水平究竟怎样以及M51导弹的试验情况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上述有关M51型潜射导弹的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要闻速递     
《现代舰船》2012,(3):5
美报称中国试射"巨浪"-2潜射导弹据美国《华盛顿时报》2012年1月4日报道,中国军队可能已经进行了一次发射"巨浪"-2型导弹的秘密试验。报道称,有2艘潜艇参加了此次试射,这2艘艇共发射了6枚"巨浪"2型潜射弹道导弹。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法国是世界上自行研制生产潜射弹道导弹的第三大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计划研制战略导弹。1958年戴高乐将军执政后,主张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加快了战略武器的研制步伐。在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中,潜射弹道导弹是法国二次核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65年开始研制,经过30余年的努力,先后研制了M1、M2、M20、M4等四型导弹及与之对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形成5艘80枚射程为4000~6000千米的战略核打击力量。目前正在研制M51型,装备后可使导弹射程达11000千米。法国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展特点是:独立自主研制,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性能,逐  相似文献   

5.
潜艇是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潜射导弹武器也得到飞速发展,使未来海战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潜射导弹分为潜射弹道导弹、潜射巡航导弹、潜舰导弹和潜空导弹等类型。潜射弹道导弹现在世界上仅有美、俄、英、法与中国五个国家拥有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国家“三位一体”战略核武器结构中,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其隐蔽性好、机动性和生存能力强而成为战略核威慑力量的中坚,是最有效的核报复力量。冷战结束后,  相似文献   

6.
《现代军事》2008,(4):15-15
2008年2月26日。印度进行了首次海上潜射弹道导弹试射。试射的K-15导弹可携带核弹头,将装备印度正在研制的核潜艇。印度国防部称.导弹的成功试射,使印度潜射弹道导弹技术向前迈进一大步,不仅将推动印度“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发展,而且为印度谋求二次核打击能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背景资料"夏"级核潜艇("长征"6号)是中国研制的第一型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装有12枚"巨浪"-1型(北约代号CSS-N-3)潜射弹道导弹。"夏"级核潜艇1970年代在辽宁葫芦岛船厂动工,1981年下水,1983年8月交付,于1987年服役。1988年9月进行了导弹水下发射试验,成功发射了一  相似文献   

8.
针对防空导弹型号论证决策问题,讨论了影响型号论证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基于加权主成分TOPSIS法的防空导弹型号论证决策模型,实现了对新研制型号方案的综合评价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论文的研究成果为防空导弹型号论证提供了辅助决策方法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潜射导弹和超高速鱼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和前苏联潜射导弹和高速鱼雷的发展和现状.重点介绍了潜射导弹"北极星"、"鱼叉"和"飞鱼","战斧"巡航导弹,俄罗斯超高速鱼雷"风雪"等.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2月1日,美国务院网站公布了美国核武器及运载工具的具体数据.根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9月1日,美国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所携带的核弹头,以及被计作部署的重型轰炸机所携带的核弹头总数为1790枚(按照新START条约,每架重型轰炸机无论其运载能力均按一枚核弹头计数),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及重型轰炸机总数为822件,部署和非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架、潜射弹道导弹发射架及重型轰炸机总数为1043件.  相似文献   

11.
反舰导弹突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舰导弹是指从空中、水面、水下或岸基平台发射,用于攻击敌水面舰船的导弹。按发射平台不同,反舰导弹可分为空舰导弹、舰舰导弹、潜舰导弹和岸舰导弹;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按导弹飞行剖面可分为大攻角俯冲和掠海飞行导弹。自40年代问世以来,反舰导弹已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在多次海上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种效费比很高的武器,1~2枚单价为四五十万美元的导弹就能使价值为1~2亿美元的大型战舰丧失战斗力,甚至沉没。但在反舰导弹防御技术日益成熟和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反舰导弹的突防能力已成为各国  相似文献   

12.
当今,突破传统模式、力求创新,成为舰/潜载武器发射技术发展的最大特点。目前,美国海军正在进行舰载导弹外围垂直发射技术、“模块化卧式发射系统”概念、潜载外置式武器模块通用型反射系统概念和“水面/水下发射与回收多功能UAV”概念的研究。与传统发射装置相比,这些新概念发射装置在系统配置、结构设置、操作模式等方面采用了全然不同的设计思路,更加顺应了新一代作战舰艇的发展。同时,对携载平台的总体优化设计、综合作战能力的提高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潜地导弹武器系统在完成了陆上发射台、陆上发射筒的飞行试验后,进入了在潜艇上进行水下发射固体导弹的飞行试验阶段。该试验分3步进行:在常规动力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在导弹核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在导弹核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定型试验。1.先期准备60年代末,为适应导弹核潜艇发射潜地导弹试验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由海军试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世界上导弹的型号可能有上千种,发射方式也千姿百态,但导弹为什么有的选择垂直发射,有的选择倾斜发射,而有的几乎可以以任何角度发射呢?实际上导弹的发射角度与技术、战术等多种因素有关。从导弹发展史上来看,导弹多以垂直发射方式进行,二战中德国造的世界第一种弹道导弹“V-2”导弹就采用的典型垂直发射方式,而且似乎导  相似文献   

15.
发展简史早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前苏联就已在执行一项广泛的研究发展计划,旨在寻找一种能从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的可行方式。首先,前苏联从德国佩内河口缴获的有关导弹资料,研制了P-10型和P-10M型导弹,但由于该导弹尺寸太大,难以在潜艇上发射。后又在德国A-4型战术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了陆军用地面发射的、战术代号为P-11型的导弹。为了使这种导弹能在潜  相似文献   

16.
梳理了前苏联、俄罗斯导弹列车的研发历程,描述了导弹列车问世以来产生的影响、作用及退役的情况,探析了俄近年来重启导弹列车研制项目又于2017年底暂停研制的原因;通过比较导弹列车技术与潜射、空射、地面固定发射技术,从机动运输、作战特点和打击效果等方面归纳了导弹列车的战技术性能优势。总结俄导弹列车技术发展的启示,分析了研制导弹列车技术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主战装备作战需求出发,正确选用军用底盘和作业装置,并将它们有机组合起来是战斗工程车辆研制的主要内容,其中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作业装置与机动平台之间的合理匹配"。结合战斗工程车辆结构特点及其研制过程,针对目前型号研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军民融合方式拓展主战装备技术空间、提升现役装备保障能力"科研发展途径,旨在提高战斗工程车辆研发的综合实力。研究表明:太空威摄经历了诞生、并存、分离和确立四个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国家威摄体系和国家太空安全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的器物文化理念,可将型号研制工作划分为"形、形上、形下"三个层面,以及"道、形、器、变通、事业"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国防科技工业》2012,(3):56-58
黄纬禄成功地领导和主持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枚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突破了我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填补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技术的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探索出了一条我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第4代防空导弹关键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目前国外第4代防空导弹已经完成研制和正在研制的几种典型型号导弹,然后分析它们所采用的高精度制导技术、高机动性飞行控制技术、定向战斗部及起爆控制技术、直接碰撞杀伤技术等几个关键技术,最后阐述研究这些技术对于我军发展第4代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咨询园地     
Q 湖北读者欧阳湛来信询问反潜导弹与鱼雷有何异同?对潜艇的攻击哪种更有效? 装有火箭助推器,能在空中飞行的鱼雷,就称作火箭助飞鱼雷,西方国家称之为反潜导弹,它的速度、航程和打击效果等性能指标大大提高,已与战术导弹相差无几。火箭助飞鱼雷按不同助飞方式分为弹道式和飞航式;按不同发射平台分为潜用型和舰用型;按不同发射方式分为倾斜发射和垂直发射;按其技术性能的先进程度划分为第一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