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每个人都希望有着一身靓丽的“羽毛”,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然而,社会上对于“爱惜羽毛”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工作生活中,“爱惜自己的羽毛”时常被用来褒扬一些同志认真履职尽责,珍惜自己的声誉,积极树立严谨细致、担当作为、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但有时也被用来批评少数人不担当、不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行为做派。  相似文献   

2.
批评是纠正缺点、改正错误,促进成长进步的工作方法。有人说:“高明的批评就像一块香皂,它能除去人们身上的污垢,给人留下的却是清香。”“高明的批评”来源于对工作对象的全面了解和科学分析。必须把握工作对象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提高批评的针对性。对承受能力比较弱的同志,要事先“透透风”公开批评,对其他同志可以起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作用,因此,对有些错误,必须公开批评。然而,现实中有的同志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猜疑心重、心胸比较狭窄,有的同志自尊心强,有的同志脾气火爆。这些同志往往对公开批评一时难以接受,需要在批评前…  相似文献   

3.
抗击“非典”时期,领导批评人最多也最严厉,有的批评还显得有点过火。但被批评者绝大多数都能正确对待,没有因此而产生矛盾和对立情绪。一位朋友曾深有感触地对我说:“批评是最大的关心。”假如“非典”能让人们都明白,“批评是最大的关心”,那真要感谢“非”典。如果没有非典,在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开展的情况下,谁”能承认批评是最大的关心”这个人“生的基本道理呢?批评是最大的关心,有人或许对此还有异议。但细想一想,人之一生,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谁对自己批评最多,除了父母就是老师。实践证明,父母对儿女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天…  相似文献   

4.
各级都强调要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同志间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践中,多数单位多数同志做的是好的,但有的单位也确实存在“批评”的涵义被曲解、“批评”的内容被扭曲的现象。是非混淆篇实例1:某单位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转改志愿兵的事。团长首先发...  相似文献   

5.
马友 《政工学刊》2003,(9):22-22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使每一个党员保持先进。共产党员只有善于经常清除自己身上的灰尘,才能在新形势下永葆革命青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然而在一些部队的党组织生活中,少数党员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存在着以下几种不良倾向:(1)开展批评的原则性不强。有些党员把批评看成是“整人”,害怕重犯“左”的错误,不敢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说什么看现在强调发扬民主热热闹闹,评议一过各有花招,搞什么批评,还是不找这个麻烦好。(2)…  相似文献   

6.
胡正兵 《政工学刊》2014,(12):72-72
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需要纠正“不在党内批评而在党外去批评”、“利用批评去做攻击个人的工具”等类似的“非组织的批评”问题,希望红四军能认识到“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里讲的“非组织的批评”主要是指在党的会议上,不重视党内会议的严肃性,不注重发挥党内批评旗帜鲜明的战斗性.其结果必然是贻误个人、毁坏组织。  相似文献   

7.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党的各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锐利武器.我们提倡大胆开展批评,不是不要讲究方法,乱批一气.而是既要敢于批评,还要善于批评.特别是在领导班子内部,更应讲究批评的方法.具体来说应注意做到“四适”:一是适人.就是批评要因人制宜,区别对待.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对待批评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性情开朗、性格外向的一般比较容易接受批评,对这些同志开展批评可以直率一点,当面锣,对面鼓,语气重一点、问题提的尖锐一些关系都不大;而性情孤僻、性格内向的一般对批评比较敏感,对这些同志开展批评语气应尽量婉转一些,谈  相似文献   

8.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文茂林,于培洪目前,有的基层单位党内生活的空气不浓,严肃的批评难开展,“好人主义”颇有市场。批评的武器在一些党员手中变钝了:批评领导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影响关系,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丢面子。批评的武器是法宝,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提起湖北省老河口市委书记樊建国,上级领导和军事机关的同志都说他是党管武装的“放心书记”;市属部门的同志称他是“偏心书记”;武装战线上的同志称他是“贴心书记”;而他只承认自己是一个“爱武书记”。 老河口是湖北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市、区)之一,被评为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和“双拥模范  相似文献   

10.
四川宜宾市翠屏区人武部在“四自”教育中,提倡批评坦诚相见、整改触及灵魂的做法,使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开展相互批评时,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委成员都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切实做到坦诚相见。直呼其名,直截了当,点其事,言其过,见人见事见思想。部党委明确指出,不敢给同志指出问题本身就是  相似文献   

11.
批评因何难     
批评因何难周志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约决定》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实行党内监督约有力武器。”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正确有效地实施党内监督,必须“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认真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分清是非,团结同志...  相似文献   

12.
所谓“伪批评”,就是打着批评之名,不行批评之实,使批评走了过场。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不痛不痒”式,只讲皮毛,不点要害,如“今后要加强理论学习”等,就像搔痒痒一样,使批评的对象听了不服;“明贬暗褒”式,如“处事原则性太强,灵活性不够”等,看似批评,实则是表扬;“千人一面”式,批评不分具体对象,都是那么几句敷衍的话,既可以套给你,也可以套给他,言之无物,没有针对性,使批评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修养四法     
一、讲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一个人来说,规矩就像人生道路上的“交通信号灯”。自觉遵守,就能一路畅通,平安无事;否则会违章肇事,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是无数血的教训证明的真理。所以,每个同志都要自觉强化规矩意识,自觉养成按规章制度办事的习惯,防止和克服有章不循、违章办事的现象。要时刻告诫自己“守规矩最保险、破规矩最危险”的常理;经常提醒自己,凡是定了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不能让规定只是挂在墙上、印在纸上。对于领导干部,既要带头按规定办事,更要严格监督自己的部属守规矩,对违反规矩的人和事要严肃批评,从…  相似文献   

14.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加强党委班子建设的永恒主题。当前,贯彻民主集中制,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需要研究解决批评难开展的问题。要敢于突破"禁区",增强批评内容的准确性。在批评过程中,有的同志认为在班子内部共事,批评实质问题怕伤了感情;有的信奉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多给别人栽花,别人不会给自己挑刺;还有的认为班  相似文献   

15.
饶军 《政工学刊》2001,(4):25-25
常 听一些基层干部抱怨战士听不进自己的批评。其实 ,原因并非全在战士身上 ,有时与基层干部的批评方法不当、批评缺乏艺术性也有很大关系。根据我在基层多年带兵的实践和体会 ,认为以下几种批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 )设问诱导法。战士偶有缺点错误 ,基层干部切勿简单训斥。人人都要面子 ,战士也是如此。所以有时明知战士不对 ,也不宜开门见山地批评 ,特别是不宜在大庭广众面前批评。基层干部可用设问诱导的方法。如有一位战士早操迟到了。早操之后 ,我找到这位战士和颜悦色地问 :“是身体不舒服 ?”这位战士摇摇头。“这么说 ,…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笔者下部队刚检查完一个单位安全管理情况,就有战友打来说情电话,劝导我与人为善,大家都是好兄弟要“够朋友”。由此联想到,当前“朋友”一词已经成为接近或表达关系的常用词,于是,一些同志在“够朋友”口号诱导下,对部队建设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或是个别人身上的缺点错误,奉行少说为妙、不说为佳,即便批评也是轻描淡写,隔靴搔痒,更有甚者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相似文献   

17.
党内“批评难”的深层原因陈学斌近年来,一些党组织原则性战斗性不强,批评开展不起来的问题较为突出。对此,有的同志认为,党内"批评难"的原因,是"民主空气不浓厚"、"怕得罪人"和"怕打击报复"等等,这种分析有一定道理。然而深入思考之,党内"批评难"还有更...  相似文献   

18.
批评是一个很老的话题,只要人生活在这个世上,或多或少都曾经受过某种批评。而作为一个领导者,管理着一个组织,为了组织的利益,批评部属更是司空见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和虚荣,都有自己的情感,如果领导批评不注意方式方法,或者批评时简单粗暴,就容易伤害部属的自尊,使部属产生怨恨心理,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因此,作为领导者,应该研究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民主生活中,有的同志不是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一面镜子,经常对照自己身上的缺点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是听了批评,火冒三丈,双脚直跳,认为别人是专找他的茬。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有些单位的通报、会议中“,某单位”“某干部”“个别人员”“部分同志”等模糊说法经常出现。“某”字通报或批评对当事人来说未必是好事,“羞羞答答”的批评只会让违规之人产生侥幸心理,而不利于其正视自身问题所在;这样做也会误导其他人———原来违纪可以用“某”啊,如此就会减少对违规违纪行为的震慑力。“某来某去”,究其原因还是抹不开面子、亮不出里子、照不得镜子。不是说“某”一概不能用,但经常“某来某去”危害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