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据2004年8月31日美国《国防周刊》透露,台湾对2年内美国海军逐步退役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流露购买兴趣。这些舰艇建造于1983年至1987年间,美国海军因为其运行费用过高而将其退役,并且准备将舰上设备作为在役同型巡洋舰的备件备品拆卸备用。而台湾当局之所以对这些舰艇表示兴趣,是因为舰上的“宙斯盾”系统正是其多年来谋求获得的目标。台湾一直在与美国接洽购买新型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该型舰虽然系统更加完备,但价格要昂贵得多,且需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先进探测技术的发展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水面舰艇的生存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为提高水面舰艇的生存力和战斗力,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开发研制出一批形态各异、性能卓越的隐形水面舰艇。虽然目前这些隐形水面舰艇大多处于实验阶段,但它们在未来的海战中将如幽灵般出没在浩淼的大海上,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开路先锋:美国“海影”号隐形试验舰 1983年,媒体首次报道美国海军正在研制“海影”号隐形试验舰。之后,“海影”杳无音信。事隔10年,当人们几乎完全将它忘却的时候,“海影”又突然出现,分别在1993年4月、8月、10月  相似文献   

3.
从欧美等强国海军退役的旧舰艇,往往是那些缺少经费或者没有技术实力研制类似舰艇、但却盼望着迅速提升本国海上力量的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可承受的理想选择。当前国际上的二手战舰市场十分红火,台湾地区海军从美国购买的4艘封存多年的“基德”级导弹驱逐舰于2006年11月2日全部成军服役,印度向美国订购的“特伦顿”号两栖船坞运输舰日前已编入印海军战斗序列,巴基斯坦海军最近也向希腊购买了4艘几经转手的“埃利”级导弹护卫舰。而这些只是目前二手舰市场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4.
在本期“舰艇博览”栏目中,我们对世界海基核力量进行了盘点,这些舰艇只是作为平台,而最终的打击武器,是核弹。在核俱乐部成员中,目前只有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和中国拥有潜射弹道导弹,从20世纪50年代苏联率先装备潜射弹道导弹后,美、苏等国投入巨资开始了激烈的  相似文献   

5.
从60年代开始美国逐步形成了武器装备“共用化”的设计思想。到目前为止,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所研制的武器装备已大量装备美国海军。这种武器可以大大节省舰艇空间,使海军舰艇对作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大幅度提高。本文从“共用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入手,重点介绍了这一设计思想对于改善舰艇设计和提高舰艇作战能力方面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舰艇作为海军主要作战能力的载体备受各国的重视,它们技术含量高,造价昂贵,服役时间相对较长,一般都超过20年,甚至半个世纪。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再先进的舰艇也会逐渐失去往日的技术领先地位,最终不得不退出现役。美军将技术优势看成是军事优势的源泉,因此不断新建采用最新技术的舰艇,也不断有舰艇退役,其中不乏在技术上并不太落后的舰艇,如2003年8月份退役的“星座”号航母。放眼世界,其他国家迄今为止服役的航母都不能望其项背。既然美国海军退役后的舰艇仍有一部分颇具利用价值,简单的拆解未免太浪费,美国也不太愿意将这些舰艇出售给其他国家,除非它们真的已经很过时了,那么一向工于算计的美国到底是如何做的呢?答案就是封存,封存实际上是作为海军的一种后备力量储存起来,一旦需要,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它们的作战能力,让它们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迅速增  相似文献   

7.
林海 《当代海军》2008,(5):17-18
2月26日,美国海军极为罕见地在韩国的釜山港向媒体公开了一艘舰艇的内部,这艘舰艇就是在美国海军军事转型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俄亥俄”号核潜艇。众所周知,“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美国建造的最后一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相似文献   

8.
举动     
《环球军事》2009,(23):4-5
日本向印度洋派遣可能为最后一批自卫队舰艇日本政府11月9日向印度洋派遣两艘海上自卫队舰艇,轮换现有的两艘为美国等国军舰补给燃油的舰艇。由于今年9月上台的新政府主张在明年1月派遣任期结束后不再延长,这很可能是日本最后一次向印度洋派遣自卫队舰艇从事供油活动。此次派遣的两艘舰艇分别是“摩周”号补给舰和“雷”号驱逐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有60多艘作战舰艇退役后被卖到了国外。这些舰艇大部分是一、二类战舰,其中,“明斯克”号和“诺沃罗西斯克”号航母卖给了韩国。原说要用卖军舰的钱建军官和准尉  相似文献   

10.
自从6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决定水面舰艇动力采用然气轮机以来,舰用燃气轮机获得了迅速发展。西方国家在发展舰用燃气轮机过程中选择了采用成熟的航空发动机改型的道路,英国的“太因”、“埃汶”、“斯贝”、“奥林普斯”及 RB211,美国的 LM 2500、LM 500、LM1600、FT 9等均被广泛用于海军舰艇。其中,通用电气公司的 LM 2500是美国当前海军舰艇的主要动力。由于在航空发动机基础上衍生的轻型燃气轮机具有优异的性能,因此,是否采用燃气轮机已经成为海军装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事件     
《环球军事》2014,(13):4-4
多国特混编队航渡阶段开展训练交流活动 当地时间6月16日,正在向夏威夷航渡的中国、美国、新加坡、文莱舰艇,开始互派人员到对方舰艇进行观摩交流。自中国海军参加“环太平洋-2014”演习舰艇编队和美国等国海军舰艇在关岛附近海域会合后,多国舰艇组成的特混编队不但每天组织多项预先训练,还组织各国海军人员交叉登舰观摩以加深交流。  相似文献   

12.
随着鱼雷对舰艇威胁的日益加剧,为确保舰艇安全,不少国家都在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舰艇对鱼雷的防御能力,各种鱼雷防御技术应运而生。美国AN/SLQ-25A“女水精”拖曳鱼雷诱饵系统已装备了大多数美海军的主战舰艇并广泛出口。该系统由两个TB-14A拖体、1部绞车和相应的辅助设  相似文献   

13.
为重塑大国竞争优势,夺取和保持全球主要海区控制权,美国海军在“由海向陆”向“重返制海”的战略转型中,提出了旨在分散对手火力密度、提高对手决策难度的“分布式杀伤”概念。在此概念下,海上小型舰艇编队成为美国及其盟国海军显示前沿存在、争夺海权的重要力量。准确分析和把握美军运用海上小型舰艇编队的政治和军事企图,分析其基本组成、作战任务及主要运用方式对军队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侦”“攻”“防”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美军海上小型舰艇编队的电子对抗能力,结合当前海上斗争形势评估了美军海上小型舰艇编队的电磁威胁,并从技术发展、体系建设和理念创新等方面提出军队未来的电子对抗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军在上世纪60-70年代曾从美国接收了14艘护卫舰(或护航炮舰)。这些护卫舰为美国1943至1945年间建造的,因其吨位小、武备差在台湾海军作战舰中,处于次要位置,均于90年代初退出现役。台湾海军为提高海上攻防作战能力,于80年代初,拟定了一项新的舰艇更新计划,即“忠义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建造24艘导弹护卫舰,以取代在役的“一代舰”。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现役舰艇上,提起“海麻雀”、“宙斯盾”和MK 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您知道吗?这些装备在正式装舰之前,都是在同一艘舰上进行并通过海上试验的。此外,还有很多装备,也都是在该舰上完成的海试。这位为美国海军  相似文献   

16.
海战主角——反舰导弹 反舰导弹在现代海战中几乎可以担负各种重要作战任务,如攻击水面舰艇和潜艇等。比较典型的有英国的“海鸥”反舰导弹、法国的“飞鱼”反舰导弹、美国的“捕鲸叉”反舰导弹和法、德联合研制的ANS超音速反舰导弹。 在海湾战争中,英军“大山猫”舰载直升机上的“海鸥”导弹先后击毁20多艘伊拉克舰艇。这种直升机载近程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导弹艇、巡逻艇等海上小型舰艇,1972年开始研制,1981年装备英国海军“山猫”直升机,每架携带4枚。英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二战后的“王牌技术”——隐身技术,随着美国F-117A战斗机等隐身兵器在海湾战争的出色“表演”,倍受世人关注。80年代以来,隐身化已成为现代军事高技术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雷达探测隐身一是改变了舰艇的外形设计。以往水面舰艇的干舷和上层建筑部分多是垂直或近似垂  相似文献   

18.
<正>受美国“印太战略”推进和中越海洋纠纷发酵,近期有关越南进行金兰湾(Cam Ranh Bay)“要塞化”和邀请多国舰艇访问使用的消息越来越多,对中国周边安全产生微妙的影响。鉴于人民海军大中型主战舰艇越来越多部署到南海方向,特别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域外国家加紧通过“航行自由行动”挑战中国领土主张,尤其加强对越拉拢,“金兰湾基地交易”存在大概率可能,对此有必要深刻了解。  相似文献   

19.
碳纤维弹头     
碳纤维弹头在新武器中,有一些已经实际使用,碳纤维弹头就是其中之一。据说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作战开始后,从游弋在红海和波斯湾的美国作战舰艇上向伊拉克发射的“战斧”式导弹的多数都是碳纤维弹头。这些导弹集中射向巴格达周围的7个发电厂和变电、送电设施。当导...  相似文献   

20.
今年的“环太平洋2010”演习。参演各国都投入了海陆空精锐装备,尤其是作为主导方的美国,参加演习的舰艇就包括“里根”号核动力航母、“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自由”号濒海战斗舰、3艘核潜艇以及其他8艘军舰。其中“自由”号是濒海战斗舰的首舰,更代表未来美国海军舰艇的发展方向。这一美国海军的全新舰种性能到底如何,在演习中展示在了各国海军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