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军长征过彝区探讨中共冕宁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彝区途中的“彝海结盟”,是红军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范例。30年代的书刊记述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但限于当时外界对四川彝族奴隶社会知之不多,“彝海结盟”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颇带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2.
一、从“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到“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1936年12月,在红军大学讲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毛泽东扼要回顾了红军作战原则的形成过程:我们的战争是从一九二七年秋天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经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失败了,秋收起义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部队,也打了几个败仗,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是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三大主力之一。这支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和“会剿”,歼灭了国民党军三十六万余人,相创继建了鄂豫皖、川陕两大革命根据地。十年中,这支部队转战于鄂、豫、皖、陕、川、康、甘等省,到1933年秋发展到八万余人,占当时全军人数四分之一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周恩来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主管军事工作和苏区工作的领导人,从这支部队初创时期起,就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长期从事党史军史研究的工作者,我所在的某部也是—个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老部队。20世纪80年代,我在参加在组织撰写某部军史的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红军团如何认定。当时,上级有关部门尚无认定红军团的具体标准和参考条件,我们只是按照被认定单位的历史沿革、红军单位数量比重为基本条件认定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深入进行我军光荣传统教育,很多部队开始了对红军团的认定。《解放军报》和不少地方报刊相对增多了对红军连、营、团甚至红军师的报道。笔者最近看到一本1997年出版的《XX军征战纪实》,该书在尾…  相似文献   

5.
黄克诚在革命之初上井冈山时,最佩服的领导人是毛泽东,但也决不迷信。当时,红军物资极为匮乏,以至于有“朱军长挑粮上井冈”的故事。红军也不发军饷,这在中国历代军队史上没有先例,连土匪武装都是要发饷的,否则部队就要溃散。黄克诚认为如不发饷部队很难维持,作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的他,直接找到第4军最高首长、军委书记兼党代表的毛泽东要求发饷。毛泽东向黄克诚详细阐述了“人民军队”的构想和原则,使黄克诚心悦减服。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国家有关优抚指示精神,贵州省率先对流散红军展开救济工作,在经济条件许可范围内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不过,受当时政治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贵州省救济政策还不能完全覆盖全体流散红军,省内地方政府在具体优抚环节面临一些现实困难。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正式出台了关于流散红军的优抚政策。贵州省依照国家政策继续开展兼顾物质和精神的慰藉工作。新时代,国家继续推动流散红军优抚政策的发展完善,将其纳入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传播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榜样序列,贵州省流散红军优抚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苏联红军部队主官体制经历过六个不同时期的变革: 第一个时期,实行政治委员和指挥员(军事专家)制(1918年7月至1925年3月)。政治委员最早出现在1917年4月。当时俄共(布)中央向准备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起义的部队、群众武装派出政治委员,作为党的代表领导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后,红军组建初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进行,不得不保留大量的旧军队。为控制和改造旧军队,稳定局势,俄共(布)中央委派革命水兵和政治委员到被红军接管的旧军队中,实施监督和进行宣传教育工作。随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武装叛乱的扩大,国内战争出现了危急的局势。而这时领导、指挥军队的政治委员多为工人和士兵出身,又不大懂军事指挥,因而不得不大量吸收沙皇军队的军事专家参加红军,担任部分军事指挥员职务。为了对这些军事专家实行政治监督,同时加强对全体红军人员的政治教育,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1918年7月),在建立正规红军的决议中,把政治委员列为正式编制;分队编制有  相似文献   

8.
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红军部队如何迅速实现改编、如何快速抵达抗日前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战略筹划出动路线时,结合当时部队的实际情况,统筹考量后勤补给、渡口位置和群众基础等综合因素,最终选择从陕西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  相似文献   

9.
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的红军第4军,是人民军队初创时期“全国红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建设最好的一支红军”。因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当时中共中央和湖南、江西、广东省委在一些指示、报告、通报中,都称红4军为“朱毛红军”。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也亲切地称呼红4军为“朱毛红军”。朱德、毛泽东的名字与红4军浑然成为一体,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对这支主力红军的爱戴和敬佩。“朱毛红军”实际已成为红4军的代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就是由活动于井冈山的“朱毛红军”逐步发展形成的。南昌起义部队与秋收…  相似文献   

10.
<正>红军西路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第四方面军总部和所属红军第5、第9、第30军及总部直属单位,共2.18万人,从甘肃靖远虎豹口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战局发生变化,宁夏战役计划被迫放弃。渡河部队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改称红军西路军,肩负"以在河西创立根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创建初期,由于后勤部门来不及建立新的供给制度,部队仍然实行旧军队的薪饷制。尤其是起义部队中的旧军官,每顿饭四菜一汤,伙食标准和其它待遇都大大高于广大士兵。这种旧的供给制度和标准,不仅妨碍官兵关系,也与当时红军的经济条件不相适应。当年9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江西永新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规定红军官兵待遇一律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经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围追堵截红军长征失败的内因主要有:“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导致了蒋介石政治上的孤立;在围追堵截红军长征经过的十几个省份,蒋介石执行了许多与民为敌的政策,直接激起了沿途各省民众的反抗;蒋介石排除异己,欲借红军之力消灭沿途各省地方军阀的“一箭双雕”的部署,使国民党军队内耗严重,贻误了战机;蒋介石非常轻视红军的作战能力,在战略战术方面又显得因循、呆板;此外,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缺乏战斗力也是围追堵截失败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29年3月,红四军政治委员毛泽东、军长朱德和政治部主任陈毅一起,共同研制了我军首批军服的样式。 当时,红四军首次入闽,在长汀附近消灭了土著军阀郭凤鸣旅,占领长汀城,缴获了敌军和土豪30000余银元,并向商人筹借军饷20000元。除部队正常开支外,剩余的20000元钱,经过军部讨论,决定做为缝制红军正规军装的费用,以实现红军广大指战员盼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反抗日本侵略军的枪声,标志着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全民族抗战终于开始。14日,毛泽东等致电在南京的叶剑英,要他转告蒋介石:“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已令各军十天内准备完毕,待令出动。”同时,他指示红军各路将领到云阳集中,讨论红军改编问题,并对红军参战、部队编制等做了周密的部署。对此,聂荣臻回忆道:“到七月中旬,尽管同国民党政府的谈判还没有结果,我们已经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开始酝酿部队的改编工作,着手进行开赴前线的准备了。”  相似文献   

15.
军事文摘     
我军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1930年红军发展到10万人,5月下旬,党中央在上海召开苏区代表会议,6月初,又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研究红军的编制问题。当时  相似文献   

16.
甘肃陇南宕昌县的哈达铺,是自古商贸较为发达的历史名镇.在红军长征史上,因红军三个方面军都经过并在这里开展了重要活动,又被誉为"红色哈达铺".哈达铺是红军长征最终落脚陕北重要决策的起始地:党中央在这里决定了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正确方向;红二方面军在这里制定了《成徽两康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将这里作为实施《岷洮西固战役计划》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长征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哈达铺整编,增强了部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为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力保证.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补给地,哈达铺人民为红军长征做出了卓越贡献.党的民族政策在哈达铺的制定和实施,团结了各族人民,丰富了党的民族理论.凡此种种,彰显了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季振同离开红5军团的准确时间1931年12月24日,国民党第26路军在宁都起义,宣布参加红军。毛泽东、朱德任命李振同(原第26路军第123师第74旅旅长)为红军第5军团总指挥。军团部是以第74旅旅部为基础组建的,我担任军团部传令班班长。次年2月,季振同离开部队去闽西长汀养病,总指挥一职由董振堂代理。董振堂因我在起义前后的表现,提升我为通信大队大队长。现在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说季离开部队是4月的事,说他参加并指挥了赣州战斗,实际上红5军团参加赣州战斗是董振堂指挥的,当时季已经离开了部队。 那是1932…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3军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其前身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闽浙军区挺进师,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第4、第5支队,红军闽南独立第3团组成。1938年2月,在闽南和闽西南坚持斗争的这部分红军部队,在福建龙岩白土镇整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辖第3、第4团。第4团后来发展为第23军。  相似文献   

19.
《解放军生活》2012,(3):9-11
这是一支诞生于鄂豫皖,为中国革命立下特别功勋的红军部队;这是一支首战平型关,挺进冀鲁豫,坚持苏北抗战整五年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这是一支纵横大东北,驰骋下中南,把胜利之旗插上镇南关的部队;这是一支跨过鸭绿江,连打五战役,与美军八个师交过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他创造了"红军长征最先到,八路出师最先胜,挺进东北最艰苦,首战歼美最多""四最"。  相似文献   

20.
1956年,我在沈阳部队某军的一个步兵团担任政治委员。这是一支历史悠久的有着光荣传统的红军老部队。当时,国家刚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干部要一批批地退出现役,部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在新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使部队的光荣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各级干部怎样才能交好班和带好班?这是我所经常考虑的问题。我想,如果能把我们这支部队的战斗经历,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汇集成册,这不正是对部队进行传统教育的宝贵教材吗!于是,我产生了编写团史的想法。1958年我们组织力量开始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