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刚 《军事史林》2004,(5):33-34
蒋介石和张学良,一对现代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军政生涯;从"关怀之殷,情同骨肉",到"政见不同,宛若仇雠".蒋介石和张学良之间藕断丝连的感情变化,从始至终都微妙神秘,疑团重重.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和张学良之间的"礼尚往来"则更为这种特殊的关系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尹琛 《军事史林》2021,(8):59-64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就迅速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对日战争宣言》等一系列宣言,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提出了收复失地、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在其他爱国党派、团体和人士的共同呼吁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相似文献   

3.
王洋 《军事史林》2013,(2):35-38
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东北王张作霖。正在关内处理撤兵事宜的张学良化装赶回沈阳,很快接掌东北大权,及时稳定住局势。此后,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张学良,看透了日本侵略者的图谋,经过反复缜密的考虑,张学良决定与南京国民政府达成妥协,改旗易帜,实现全国统一,以此来与强大的日本势力抗衡。  相似文献   

4.
1927年4月,在北伐军凌厉的攻势下,江南半壁的原军阀势力已基本扫除一空,国民政府遂定都南京,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期,即南京政府时期。次年12月,掌握东三省的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附南京政府,至此中国在形式上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宣告胜利。  相似文献   

5.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17路军,受中国红军和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断然拒绝,并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加紧“剿共”,下令镇压西安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12月12日,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支持张、畅的爱国行动,派遣周恩来到西安,同时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  相似文献   

6.
1928年的东北易帜,是张学良主政东北后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现代政治史、军事史和中日关系史上的大事。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张学良以民族为重、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是张学良为国家统一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原来,张学良与蒋介石是结拜多年的金兰兄弟。两人的政治合作在张学良刚刚独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时就开始了。 早在1930年6月21日,张学良就被蒋介石任命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秉承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全境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全部沦入日军之手; 同年12月15日,张学良电请辞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甘心情愿成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8.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路遥玉林1926年7月,随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工农运动的猛烈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州国民政府开始北伐,矛头直指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出师之始,蒋介石任命其亲信王柏龄代理第1军军长兼总预备队指挥官,负责指挥第1、第...  相似文献   

9.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东北全境的侵略行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侵略者在东北长驱直进,如人无人之境 1927年4月,日本组成陆军大将田中义一内阁。侵华狂热分子田中一上台,就明确了对中国积极侵略的方针,强调解决中国问题是内阁的重大使命之一,急欲吞并中国东三省。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政府召集外务、陆海军省官员、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及驻华文武官员于东京外相官邸举行“东方会议”,会议制定  相似文献   

10.
在旧中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也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和相互争夺,使得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始终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统一的全国政权。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中央政权以后,割据各地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表面上均已归属国民党中央,他们的军队列入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的统一编制,各地行政权名义上亦隶属南京政府,其头面人物还是国民党中央委员或国民政府的什么长、主任等等。然而、在政治、军事、财政、组织人事等实质性问题上,南京国民党政府都无法进行干预,地方实力派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独立性。 蒋介石在1930年击败了阎锡山、冯玉祥等的武装挑战后,其统治中央的局面基本上已不可动摇,当务之急是实质的而非形式的统一全国,这就必须控制、削弱、瓦解、消灭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晓晓 《军事史林》2006,(6):57-62
民国乱世,各派系军阀拥兵自重,抢夺地盘国柄,随着城头大王旗变幻,连同他们的军队如走马灯般时现时逝,这些军阀成为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内中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经营的东北军,经历了兴衰风雨40年,对民国的初期、中期起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沦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到处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烽火。义勇军、救国军、大刀会等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侵略者。但是,蒋介石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东北的抗日武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日军大规模讨伐下,相继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几支抗日武装仍顽强地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1936年,中共东北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兵力3万余人。  相似文献   

13.
北洋军阀兴亡的军事经济原因敖四林冯勇智程海南北洋军阀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军阀。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民国临时大总统,最后到1928年张作霖退出关外,北洋军阀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最终走向覆灭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报刊文摘     
蒋介石为何不杀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杀害了,而同被蒋恨之入骨的张学良却幸存下来,这是何原因呢?徐铸成在《旧阅杂忆续篇》一书中写道:张少帅当年送蒋介石回南京后,想不到来了个“军事会审”,被投入陆军监狱。在无可奈何中,想起口袋里藏有蒋介石在西安时写给他的接受六项条件的笔  相似文献   

15.
自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始,中国人民举行了全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在这一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存亡的艰难岁月里身为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年逾六旬的于右任先生,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日救亡告全体同胞》(《八一宣言》),张、杨发动的通蒋抗日的“西安事变”,以及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持何种态度,应如何评价?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一简要述略。(一)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之态度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时,驻沈阳南满站的日本联队不过一万余人,而中国在东北驻军有十九…  相似文献   

16.
1941年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按照预定阴谋,在安徽泾县茂林以东山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40年,蒋介石集团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国民党进行诱降活动的情况下,加紧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出《皓电》,诬指  相似文献   

17.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稳固其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并与德国法西斯相呼应,伺机夺取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沿中苏、中蒙边境先后构筑了 17个筑垒地域,形成了总长达 1000多公里的防线。这条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防线并没有能够挽救日本帝国主义覆灭的命运。 1945年 8月 9日凌晨,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东北,只十余天的时间,日军苦心经营达十余年的筑垒地域就被彻底粉碎。 一、侵华日军中苏边境防线概况   日本帝国主义在完成对东北的占领之后,鉴于当时社会主义的苏联对伪满政权和日本政府的态度,以及苏联在远东地区…  相似文献   

18.
芦沟桥事变,全国抗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攻,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迫使蒋介石在抗战初期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抗战行动。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要求各省军政当局调集地方部队,开赴抗日前线。蒋介石召见云南省主席龙云,要他尽地方人力物力,以应事机,并要求出兵20万抗日,龙云答应先编一个军出发。在云南原来地  相似文献   

19.
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统帅机关决策幕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按照学术界通常的理解,“抗战初期”指的是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及国民政府,面对着日本侵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边调兵遣将,加紧抗战的部署,一边仍未放弃通过外交谈判和调停以求得和平解决事变的幻想。随后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的形势下,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军队集结于正面战场,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多次大会战,结果多以失败而告终,致使大片河山沦于敌手。由此,学术界对抗战初期,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究竟是“和”还是“战…  相似文献   

20.
1 92 8年 6月 ,张学良主政东北以后 ,从整顿东北军事力量 ,开发东北富源 ,振奋民族精神 ,促进满蒙一体及东蒙稳定与发展等方面入手 ,全面加强东北边防建设。后虽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而中断 ,但东北边防建设仍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是沉重打击了日本侵华稳健派侵略满蒙的阴谋 ,并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坚持抵抗三个多月奠定了基础。由于东北边防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失误 ,加上国内政治原因 ,终于给日本侵华激进派以可乘之机 ,东北地区便迅速沦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