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沈阳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人们传颂着军人妻子单颖的先进事迹。单颖一家四世同堂,上有三位老人,下有孩子,丈夫在部队,她成了家里的支柱。她有繁重的本职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有时还要跟班到深夜。态了使丈夫安心服役,她既照顾好老  相似文献   

2.
出生在“大刀记”故乡——山东省宁津县张学武的一个小村庄的孙荣英,从小受到拥军光荣传统影响,是听着唱着革命歌曲、看着军人打仗的影片长大的。在以后的20多年里,她含辛茹苦,先后支持3位亲人服役。丈夫在部队她是好军嫂,儿子当兵她是好妈妈,老人常年卧床不起她是好媳妇,用时间和行动诠释了一位普通  相似文献   

3.
在母亲的心里,她是个孝顺的女儿;在丈夫的心中,她是位善良贤惠的妻子;在女儿的心中,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慈爱的母亲;在他人的眼里,她是一位自强自立、用残缺书写美丽人生的坚强女性。她就是伏新华,农九师165团6连职工。  相似文献   

4.
宋娟 《兵团建设》2012,(6):40-41
她是一位患脊髓灰质炎的残疾人,却用爱温暖着身边的人。她就是农一师十团三连职工潘志新。潘志新出生于1963年,她的幸福童年,在五岁那年戛然而止:脊髓灰质炎使她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虽然厄运袭来,可是潘志新从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1995年,潘志新结婚了,婚后的她终于找到了幸福。可是多舛的命运在12年后夺走了她的丈夫,只留下10岁的女儿与她相依为命。虽然潘志新的人生接连遭受厄运,可她却一直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她以雷锋为榜样,默默地为群众做好事,她的事迹在团里被传为美谈。连队有位孤寡老人,无依无靠。潘志新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帮助老人洗脸、梳头、做家务。老人总爱说:"小新比亲闺女还亲。"  相似文献   

5.
在山西省怀仁县光荣院,提起薛金凤,老人们都坚起大拇指,夸这个比女儿还亲的好闺女,就是她,十五年来,不间断地为光荣院的老人们送来了温情和爱意。 事情还得从1985年说起,一天薛金凤的理发店走进三位身着黄军装的老人,她热情地将三位老人安排坐下。也  相似文献   

6.
一个普通农妇的爱戴传明斐清平在安徽嘉山县杏山乡一个小山村,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中年妇女陪着老人散步的身影。这位老人,年已80开外,耳聋喉哑,双目失明,她是烈士遗属高项氏;陪她散步的是杏山村普通农妇叶秀英。这位与高项氏无亲无故的农妇。默默地搀扶着老人度过了整整20个春秋。54年前,抗日战争进入了大反攻阶段,高项氏老人的丈夫.是一位抗日根据地的民兵战士,正和抗日大军一起活跃  相似文献   

7.
守望永恒     
在山东省陵县赵家村,村里人或过往的行人,经常看到这样感 人的一幕:一位八旬老太依门拄杖,默默凝望着60多年前,为丈夫 出征时送别的大槐树,期待着丈夫归来…… 老人姓张,当地人叫她张氏或张奶奶。张氏出生在陵县张家村, 年轻时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巧媳妇。她19岁那年嫁到邻村一赵姓人 家。丈夫赵大奎是个厚道快乐的小伙。婚后,大奎非常体贴照顾妻 子,虽然是战乱时期,生活困难,但夫妻恩爱,其乐融融。后来,在一 位亲威引导下,大奎参加了抗日游击队。1943年初春一个雨雪霏霏 的早晨,赵大奎随队伍开拔到外地作战,那时小两口才结婚5个月, 大槐树下的分别给张氏留下了永恒记忆。大奎离家不久就在一次战 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由于当时消息不灵,加上游击队有所顾 虑,使张氏和家人一直蒙在鼓里。而分别那天的一幕便定格在老人 60多年的记忆中了。张氏回忆说,当时大奎与张氏在那探大槐树 下,夫妻二人执手相看泪眼,丈夫一再温情嘱托:“好妹子,家就交给 你了,等打走鬼子,俺一定回来给你盖新房,过好日子……”  相似文献   

8.
吕梁山,战争年代曾上演过多少幕悲壮的话剧。如今,在这大山的山坳里,一位普通的农家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身骨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向人们讲述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群山怀抱中的娄烦县庆善村,是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张翠仙作为五口之家的主妇,上有八旬公公,丈夫又常年有病。大儿子在北京当兵,小儿子在县城中学。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她的身上,在散落方圆五六华里的山坡上劳作,播种、锄草、收割,常常累得她精疲力尽。晚上,当她拖着  相似文献   

9.
一位离异妇女,既抚养自己的儿女,又赡养着34名孤寡老人。她就是河南省虞城县张集镇女民兵范索云。范索云从小心地善良。童年家境贫寒,受过好心人关照和尊老爱幼教诲的她也喜欢关爱人。一位6旬孤寡老人生活孤独困难欲寻短见被群众发现。还在读高小的范索云主动当老人“孙女”照顾老人。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她索性把老人接到家里,像姥姥一样看待,直到10多年后老人满足地离开人世。其间,爱人很不理解,与她分了手。范索云的善良感动了干部、群众。人们极力推荐她担任镇敬老院的负责工作。30多位五保老人的敬老院仅有范索云和一位厨师,范索云像对亲爹娘一样赡养、爱护着老人。敬老院里  相似文献   

10.
公婆夸她是好媳妇,丈夫夸她是通情达理的好妻子,部队干部战士夸她是军人的好妻子。她就是浙江湖州市全仁乡白水河村一位普通农家女,名叫董根美,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情和爱支持丈夫服役。1982年,董根美的爱人董水根参军入伍,留给董根美的是,1位白发苍苍的老祖母,2位年老多病的公婆,1位老叔叔和1个年幼的弟弟,还有4亩多的责任田。打那以后,董根美用她那瘦弱的身躯,艰难地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在“夏收夏种”期间,为了不误农时,她每天早出工、晚收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眼泪     
一肚子都是关于母亲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深深地种进我的心田,酸甜苦辣,让我体味一生。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节俭的农村妇女,一字不识,但她却懂得许多道理,把她的三个儿子都培养成人。我们兄弟三人,小时候全靠母亲和父亲在生产队劳动养活。听父亲说,那  相似文献   

12.
今年7月14日,山东省长清县委、县政府召开大会,授予赵长菊“模范军属”荣誉称号。越长菊,这位子弟兵的母亲,在1987年5月至1990年2月,不到3年时间里,相继失去了两个儿媳和丈夫三位亲人。为了让在部队的儿子安心服役,她将巨大悲痛埋在心里,用她那瘦弱的身躯承担起抚养  相似文献   

13.
她,一位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先进工作者、一位默默奉献的好军嫂;她,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赢得了同事们的称赞;她用娇弱的身躯挑起家庭的重担,支持丈夫在军营建功立业,赢得了官兵的尊重。她就是贵州省平塘县人武部现任政委尹汝德的妻子毛建群。  相似文献   

14.
北峪村有个好军嫂,为支持丈夫服役,16年如一日精心照料丈夫家的3位病重老人和3个先天性痴呆的兄弟,夫妻分别成为部队功臣和地方模范,受到团中央和全国妇联领导接见……这个寻常故事在河南省西峡县传为美谈。 爱的力量让她无所顾忌,毅然走进“苦难家庭” 1988年春,在空军某部当兵的王益探亲时与本村姑娘张荣产生了爱情,张荣特别喜欢这个诚实有为的年轻士兵。张荣父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河北省博野县同连村女民兵湛玉芬冲破世俗偏见,为自己的母亲和丈夫的父亲举行婚礼,使两位老人喜结良缘,被当地人传为佳话。1990年春,湛玉芬嫁到小王村以后,既要顾娘家,又得管婆家;娘家有放心不下的孤身母亲,婆家有年迈的公爹。为了更好地  相似文献   

16.
白国营 《中国民兵》2007,(11):52-53
她是一个苦命的女孩,在5岁时失去了唯一的哥哥,19岁时失去了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今年她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命运坎坷的农家女,却把从山路上捡回来的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老人.当做亲娘一样精心照料了600多个日日夜夜,她就是河南省渑池县陈村乡一位优秀青年民兵郑秀珍。  相似文献   

17.
她是一位母亲,心里惦记的却是更多人的孩子、更多人的母亲,被福建省评为“十佳母亲”;她是一位企业拥军志愿者,心中常挂念部队、挂念和自己孩子一样年纪的战士,她就是泉州市企业拥军协会会长张富英。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至今仍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像所有勤劳的农妇一样虔诚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田园。她的儿子和孙子们在共和国的军营里上至将军,下至士兵,携手共筑着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他们都是从家乡那条泥泞的小道上走出来的;他们都是带着这位母亲的叮咛和希冀走上从军之路的。他们流淌着她的血液,也凝聚着她的信念和理想。  相似文献   

19.
李新平 《兵团建设》2013,(20):22-23
不足一米五的个头,一身的疾病,不到50岁时就满头白发,但就是这样一个妇女,撑起了一个困苦的家。在命途多舛的生活之舟上,她力举信义之帆,用血汗甚至生命坚守着一条归还借款的感人之路,她就是九师一六七团一连退休职工夏留女。1997年11月,夏留女患癌症的丈夫离开人世。安葬丈夫之后,她回到家中,与年近80岁的母亲、刚成年的儿子、8岁的女儿依旧处在悲伤之中。此刻夏留女心头好像还有一块未落下的石头,那就是丈夫生前治病的借款,再加上连队为其垫付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她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她爱自己的孩子。她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生坎坷,家境贫寒,却把辛苦拉扯大的五个儿子全部送进部队,个个立功受奖。书写传奇的是山东省郯城县杨集镇村民张维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