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黄寿硕  谷宝太 《国防》2004,(6):48-48
探讨民船征集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民船征集的方法及要求,对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民船征集的特点当前,我国民船征集主要凸显出以下特点:一是民船动员潜力雄厚。沿海地区的民船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活动范围广,续航能力强。大多数民船经过一定的准备和加装改造,即可遂行战时任务。沿海地区的船员,航海经验丰富,海区情况熟悉,经过必要训练,就能够承担运输、侦察警戒、医疗救护和扫雷、布雷等战斗支援任务。二是民船改装的工程量大。由于民船的建造,基本上是从渔业生产需要出发,没有顾及到军事需求,因此民船的加装改造任…  相似文献   

2.
郭景芳  周祥 《国防》2002,(6):55-55
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为配合部队渡海登陆作战训练和演练,我们每年都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民船参训参演。回顾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实践,感到民船动员演练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掌握沿海地区渔业生产规律,最大限度地降低船民的经济损失 船民特别是渔民参演支前,肯定会对渔业生产带来损失。尤其是渔业生产旺季,一对渔船每天要减少数千元甚  相似文献   

3.
乔吉林  王超  徐道友 《国防》2006,(1):37-38
我国沿海地区陆上交通比较发达,但水面交通线上桥梁较多,伪装防护困难,战时桥梁一旦遭敌摧毁,难以在短时间内修复。而目前我军制式舟桥器材在有潮汐特点的江河架设浮桥能力还显不足。因此,一旦战争爆发,沿海地区的江河障碍大多需要使用民船和非制式器材加以克服,这是新形势下沿海地区国防动员工作亟须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一、可行性论证在有潮汐的江河利用民船架设浮桥是否可行?对此,我们首先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一)搜集掌握地形资料,正确选定架桥位置。我们详细了解了沿海地区兵要地志、地理环境和水文气象,对江面宽度、水深、流速、江…  相似文献   

4.
1999年9月,浙江省舟山市组织80吨位以上、适合Ⅱ类航区航行的钢质渔船618艘,成功地进行了以民船快速收拢集结、锚泊编组管理、装载试验、编队分波航渡为主要内容的动员演练。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动员4300艘(次)渔船配合部队进行了渡海登岛作战联合演习。这次海上民船动员演练,不仅为进一步做好民船动员工作积累了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分析了高技术海上局部战争对民船动员的要求及我国海上保障力量和民船的现状及动员潜力的基础上认为,要打赢高技术海上局部战争,必须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民船动员体制,加强民船动员的立法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民船情况,切实落实平战结合措施,提高民船队伍的军事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耿立安 《国防》2001,(9):11-11
翻阅人类战争史不难发现,许多战争都动员民船参战支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仅美国就动用了2438艘民船,担负了全部军运任务的50%。我军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共征用民船2000多艘,创造了以小帆船打败大军舰的奇迹。可见,民船既是重要的军事交通工具又是辅助作战兵器。在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中,必须把民船动员置于重要位置。近年来,沿海地区进  相似文献   

7.
民船动员是海上动员准备的重点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民船快速动员对于海上支援保障任务、有效应对海上维权斗争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针对当前渔业稳定性差、快速收拢难度大、整体协同性弱、征用补偿费高等特点,应按照“平战一体常态备、全域联动快速转、基于任务精确征、聚焦能力针对训、统一组织依案行”五个方面,打好系列“组合拳”,成体系组织与实施海上民船快速动员.  相似文献   

8.
曹寅  孟永军  周霖 《国防》2002,(8):50-51
近几年民船动员工作的实践表明,我国民船动员机构建设与民船动员工作需要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构不健全。有些拥有大量民船的系统和部门,如农业、外贸、船舶公司等,没有设立民船动员机构,使民船动员工作无法落实。二是人员不落实。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县级地区的国防动员委员会下属机构有编无人,民船动员工作无人管、无人问。三是权责不分明。许多与民船动员密切相关的部门,如交通、渔政、海事、  相似文献   

9.
李灵  李洪伟  张龙 《国防》2012,(4):50-52
一、国外民船动员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民船动员法规配套齐全,依法动员操作性强.西方军事强国无不重视民船动员的法规建设,遇有紧急事态即可依法实施民船动员.美国认为,“一个海洋国家,如果没有相适应的民船便不能从事战争,民船的建造计划必须与海军战时需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田学超 《国防》2010,(1):41-41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围绕动员机制启动、组织指挥行动、各种资源调用和相关力量使用等问题,采取上导下演、断面进入的方法,组织开展国防动员指挥演练。区国动委领导和成员全体参加。演练分为“应战”和“应急”两个内容。“应战”动员主要根据可能担负的战时动员任务,组织平战体制转换,分析判断情况,定下动员决心,明确具体任务,组织调动资源、兵员补充和预备役部队扩编等参战支前行动。“应急”动员主要演练在区委、  相似文献   

11.
叶建  师玉来 《国防》2002,(6):52-53
动员民船参战支前,是国防动员的重要任务之一。民船动员必须着眼发挥人民战争的传统优势,深入研究民船动员平时准备和战时运用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其参战支前作用。 一、摸清底数,搞好民船动员潜力调查  相似文献   

12.
魏玉祥  何灵 《国防》2001,(12):41-41
由于民船的民用特点突出,无论是船只的结构特点、机械布局,还是技术设备状况,都与军事需求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用船只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给动员民船参战支前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要快速、高效地组织战时民用船只参战支前,必须研究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健全法规,完善机制 健全的动员法规,科学的动员机制,是实施战时民船快速动员的重要保证。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动员法规和机制的建设。英国在马岛战争、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之所以能迅速征用大量民船,遂行海上输送、渡  相似文献   

13.
曹寅  孟永军 《国防》2002,(2):57-59
"兵船合一"的民船预备役制度,是指国家对适于军事用途的民船及船员,依照法律的规定登记在册,编入预备役组织,随时准备应召服现役或遂行其他紧急任务的一种后备力量储备形式.建立"兵船合一"的民船预备役制度,可以实现民船动员的主要对象--人与船的完美结合,既便于民船及船员的平时管理,使民船动员的组织形式与平时的生产组织形式趋于一致,又便于战时民船的快速动员,是贯彻"平战结合"国防动员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我国现行预备役制度的完善与补充.  相似文献   

14.
1999年.闸坡海港.风高云急,波涛汹涌. 一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民船动员演练,打破了南中国海的宁静.在半个多月时间里,250多艘民船、2000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共演练了物资装载、编波航渡、动员补给等20多个课题……  相似文献   

15.
王公启 《国防》2001,(12):39-40
海上民船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而且是未来渡海登陆作战的主要海上输送工具。因此,搞好和平时期海上民船动员工作对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有着重要意义。 海上民船动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海上民船租售频繁,难以准确掌握可动员潜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海洋经济环境的变化,海上民船的买卖、转让、出租等变更现象比较频繁,而且大多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经济动员中心是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载体,也是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存在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缺少演练的机会和监督检查、动员法律责任与权利很难落实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统一规划,尽快出台相关标准,有计划地组织演练,加强对其监督检查,同时切实加快法律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刘大明  王胜军 《国防》2006,(1):38-38
加强民船动员信息化建设,对保证国家动员机构战时对民船实施快速、精确、高效的动员,具有重要意义。(一)摸清信息化动员的基本底数。民船动员信息化建设涉及部门多、地域广、内容全,为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和手段,必须搞好调查,摸清民船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基础状况。调查中,要深入海运公司和渔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海上运输船舶、机动渔船,对船员的基本情况(组成、素质、稳定情况)、产权的归属、生产作业区域、通信联络(设备、方式、要求)、船舶的行政主管单位、战备要求、船舶的技术参数、空载时耗油量、生产淡季人员的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18.
11月上旬,上海市17个区(县)围绕战时可能担负的动员任务和实际潜力,先后组织国防动员指挥机构研究性演练。演练中,区(县)主要领导主动履行职责,靠前指挥,探索解决了区(县)级战时国防动员10类25个重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韩玉文 《国防》2003,(12):19-19
近年来,各级都组织了不同规模和形式的国防动员演练,对于提高国防动员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要确保国防动员演练顺利进行,必须动员地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国防动员演练的保障机制。 一、周密制定保障计划。制定完善配套的保障计划,是搞好动员演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释了民船动员的内涵和战时民船快速动员的必要性,可能性,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国外民船动员的主要做法,并从中得出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