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描述了汉代知识状况,它指出,伴随着汉代经济情况的改善,汉代社会完成了从需求的贫困向文化象征图式的贫困的转换;在这一背景中,汉代知识分子受制于华夏民族的国家体认这一历史过程的制约聊入尴尬的情景;司马迁的意义就在于他恢复了知识分子对意义的守护和阐释这一超越性使命。  相似文献   

2.
从命名学、美学的角度,探析了小说《围城》书名和主要人物的命名内涵。同时,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婚姻、事业的人生悲剧,揭示了抗战初期在国统区、沦陷区大大小小的社会环境这座“有形之城”侵蚀下,那些远离战争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即“无形之城”。并以“围城”作为个体、家庭生活历程和矛盾心态的象征,蕴含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在秦汉时期流传的基本特点是内尊外贬,即统治集团内部对这部兵法高度尊崇,但在对社会的宣传上却予以贬斥。其在秦朝受到禁钢,但在社会上仍有流传,并为农民起义提供过理论武器;以《六韬》、《三略》为代表的政兵书与之分立并互相补充,使中国传统的兵权谋理论进一步完善。西汉对兵书进行了三次整理,对《孙子兵法》的流传有着重要意义。汉代应有《孙子兵法》十三篇本和八十二篇九卷本两种本子流传;汉简《孙子兵法》反映了汉代传本的一些信息。两汉时期注意了对《孙子兵法》思想的阐发,他们对孙子其人其书的评介对后世有较…  相似文献   

4.
汉代长安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在吸收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武帝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勃兴的长安文化催生了汉代的京都赋,同样,京都赋又以其独特的文体内涵集中展现了汉代长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交融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左联”的领导者和成员之一,积极支持《北斗》的创办,并在该刊发表文章10余篇。他控诉国民党杀害“左翼”文学作家的暴行,悼念革命烈士;讽刺和揭露国民党文化宣传的瞒和骗行为的实质;批评当时某些青年不健康不合情的行为及其所受的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影响;支持社会主义的苏联,表达对无产阶级专政历史作用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翻译观,并对繁荣革命文学创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引进及翻译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化成果。现代知识分子正是通过报刊杂志这一中介,对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司马法》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司马迁赞誉它是:“宏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尽其义,如其文也。”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汉代官方对其也是优渥有加,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申鉴·时事篇》)。东汉以来,曹操、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经学家、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都曾以《司马法》为  相似文献   

7.
安然 《兵团建设》2010,(4):47-47
民间文学屯垦英烈传说《火凤凰之歌》为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部歌颂从汉代张骞开始,一代又一代远离亲人故土,为国镇守边陲的汉族官吏、戍边将士、屯垦军卒抗击外敌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民间口头文学。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由《误失的国土》、《杀尽黄毛贼》和《巴奇赤匪徒的末日》组成;下卷分《伟大的公民》、《永不移动的界碑》、《国土在我心中》3部分。  相似文献   

8.
《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或称《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礼类》,称《军礼司马法》。 它成书于战国中期(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据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中期,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所以可以说这部兵书最晚也在战国中期就问世,它是齐国大夫们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成的一部名著。 《司马法》在汉代,共有一百五十五篇。汉代以后,许多篇章已散失。至清代,仅存今本《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和《用众第五》五篇,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前,1959-1961年的大饥荒书写成为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其中右派知识分子的"饥饿"体验更是受到作家的关注。本文仅就张贤亮的《绿化树》和智量的《饥饿的山村》两部描写"右派"在饥荒年代农村生活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本对饥荒生活的呈现方式和对女性的态度,进而探讨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以及在80、90年代不同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0.
《三略》成书于东汉晚期,作为黄老兵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思想特色即在道家最高哲学范畴--"道"的统摄指导下,兼容博采诸子百家军事理性认识之长,使之相辅相成、互为弥补,浑然一体,应形无穷.而《三略》将阐说政略问题置于中心位置,致力于总结和揭示治军御将的具体原则,则充分反映了汉代兵学主题已由"取天下"转移为"安天下",这正是大一统时代文化精神在兵学领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一、《易经》是一本什么书?迄今为止,在世界上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史之悠久、发行量之大、版本之多、争议解释之繁杂者,大概只有中国的《易经》了。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易经》就被列为"群经之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必修的经典。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的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莱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记载的三次背水战刍议杨爱国背水战,史称“背水阵”,是一种前临大敌,背水列阵,以后无退路来坚定将士拚死决胜的战法。据《尉缭子》记载,武王伐纣时即运用了背水列阵的战法。此后,背水战作为一种以险求胜的作战形式被历代兵家妙用于实战。司马迁在《史记》...  相似文献   

13.
(一) 《司马法》是一部成书于战国中期的著名兵书。《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礼类》,称《军礼司马法》。全书共一百五十五篇。汉代以后,这部兵书的许多篇章都已佚失,今本仅存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等五篇,共三千三百余字。《司马法》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经验,论述了古代的战争准备、战争指导、战场指挥、兵种部署、兵器配备、天时地利的选择、间谍的使用,军人心理以及治军等问题。历史上人们对《司马法》这部兵书  相似文献   

14.
在抗日战争中,大批知识分子、知识青年踊跃参加到八路军和新四军中来,这在我军历史上是空前的。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我军有一条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这条政策,在1942年9月17日《总政治部关于部队中知识分子干部问题的指示》中归纳为三个方面:“‘容’、‘化’、‘用’。所谓‘容’者,就是争取知识分子加入我们军队,能够容纳他们,使他们成为我们的优秀干部。所谓‘化’者,就是转变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意识,使他们革命化、无产阶级化。所谓‘用’者,就是正确地分配他们的工作,使他们有适当的发展前途。”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始终把对知识分子的“容”、“化”、“用”看作一 在抗日战争中,大批知识分子、知识青年踊跃参加到八路军和新四军中来,这在我军历史上是空前的。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我军有一条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这条政策,在1942年9月17日《总政治部关于部队中知识分子干部问题的指示》中归纳为三个方面:“‘容’、‘化’、‘用’。所谓‘容’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和预备役部队提供学习雷锋的辅导材料,本刊组织编写了学雷锋讲话,共十二讲:一、新时期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二、学雷锋对党的热爱,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三、学习雷锋一心向着社会主义,坚定走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的地位、作用和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作了说明;接着围绕如何讲好这门课,重点对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授课的方式和方法作了详细论述,再对授课所涉及到的一些难点问题作了探讨,最后对本课程的授课效果作了分析,同时对如何搞好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传本《孙子》十三篇当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著录的“《孙子》十六篇”,而非《汉志·兵书略》所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三”与“六”之差异,实际是古籍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误所致。后人受汉代学术分类所拘,往往先入为主地对联孙子》有了“兵书”之类的判断,故而习惯于在《兵书略》寻找《孙子》,而对著录《诸子略》的《孙子》察之不深。  相似文献   

18.
陈卫华 《政工学刊》2014,(12):92-93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歌》这首具有深远意义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像隆隆的春雷,震撼着大地,响彻了全球。它以奔放激越的感情,唱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心声。它以雄伟庄严的歌声,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传遍了各大洲。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它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称道教经典,所以又称其为《道德经》。《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根基。《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华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20.
《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在其塑造的角色JaneEyre身上投射了自己在感情方面、生活方面受到打击而产生的报复心理。而这一报复心理成为作者的写作动机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夏洛蒂·勃朗特的报复心理也不断地渲泄出来。这一心理是我们品评该书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