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一部以《老子》各章首句为题,儒、道、兵思想杂揉,着重论述如何不战而胜,不争而取,兵去战的战略性兵书,共4卷,81章。作者王真,唐宪宗时人,“少司儒业”,后“久从戎府”,由朝议郎出任汉州刺史兼掌军事。此书原为上下两卷,后离为四卷,于元和四年(809年)七月上于唐宪宗。《道藏》、《宛委别藏》、《指海》等均有收录。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王真上此“述”的目的,似想为改变这种现状开一剂以文止战的药方。李唐皇帝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唐太宗诏称“联之本系出于往史”…  相似文献   

2.
说“忍”     
心字头上一把刀——忍。几千年来从封建士大夫、历代文人学士到被称为芸芸众生的普通老百姓,都视“忍”为君子的胸襟气量,是解脱烦恼的方法。《增广贤文》有言:“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但是,这里也具有两面性,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质,……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了,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  相似文献   

3.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政治、历史文献汇编,也是古代“六经”之一。钱穆在《中国史学名著》曾提到,“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无韵的称《书》”。古人有“书以道事”之说,《荀子·劝学篇》称之为“政事之纪”。司马迁也认为,《尚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太史公自序》)。书中保留了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4.
心理防御机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钟 《政工学刊》2005,(1):44-45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处于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具有自觉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基层官兵常用的心理防御方式(一)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1.升华。通过一种合理的手段间接地减弱表现本能,而将其才华和精力投入到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之中,并且以此为荣为乐。升华防御方式,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防御方式,既没有不良后果又不会明显丧失乐趣。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他运用升华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结果。在基层部队,也有不少官兵运用升华这种心理防御方式,而使自己开阔了胸襟,提…  相似文献   

5.
正太行八陉井陉地理志考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以地形而得名。唐《元和郡县志》载:"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宋《太平寰宇记》亦载:"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井陉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井陉,指井陉东口的土门关(古并陉关)。广义的井陉是地理概念,是指从井陉东口(河北开陉县土门关)到井陉西口(山西平定县故关、娘子关一线)的古驿道,基本与桃河并行。井陉古道两边  相似文献   

6.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与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在各自的国度和不同时代都曾经轰动一时,广为人知,就两部作品表现的“爱”与“美”而言,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其异曲同工之妙,令我们至今拍案叫绝,同时也极大地困惑着我们。本文想为此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旧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曲好政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要反复阅读原著,注重联系实际进入思想,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前段学习中,部分同志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主要是“四个担心”。一是担心马克思主义走了样。感到邓小平同志讲的有些观点和导师讲的不一样。二是...  相似文献   

8.
张秀杰  孟宪立 《国防》2002,(6):11-12
一部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孙子兵法》,不仅对指导现代战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确立国防战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兵者,国之大事”——国防教育应使人们确立发展与生存缺一不可的意识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把战争看作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反映了新  相似文献   

9.
化之可怕     
汉语之丰富,非外国人想像所能及,“妙处难与君说”。比如一个“化”字,就实在是出神入化,奥妙无穷。按照《辞海》、《辞源》的诠释,“化”字在汉语中至少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泛化之化,指广大无力地漫溢开来;其二是变化之化,指改变了原来的初衷;其三是消化之化,指...  相似文献   

10.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著名的军事经典,是以政治体制中的官职命名的。至于作者是谁,争议颇多。但这些尚无定论的争议并不影响对本书军事伦理思想的把握,故本文不加考究。 《司马法》所言军事理论,多是侧重于从宏观上阐述战略思想、方针、法则的。现今流传的《司马法》共有五篇,即:《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用众第五》。其诸篇名均系以该篇中最首句之语而得,而诸篇内容多是对夏、  相似文献   

11.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道家哲学经典文献《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关尹子》所言“道”的涵义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庄子》、《列子》、《文子》、《关尹子》在继承《老子》“道”论思想的基础上又有很大创新。考察它们“道”论之间的关系,可以窥见“道”的渊源与演化,以及道家的发展与流变。  相似文献   

12.
《无间道3·终极无间》里,黑帮火并,陈道明抓起啤酒瓶朝梁朝伟头上猛砸。陈道明抓啤酒瓶的那只手,上小学时可是出过黑板报的(新浪网“小学老师披露陈道明出过黑板报”)。奥运会前夕,国奥队教练每天刷新一次黑板报,教促国产球星们阅读,以此培养球员的“自觉品质”(《每日新报》“磨炼球员的自觉品质,冲奥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工作,对阅读中外将帅传记和军事人才著作有特别的偏好。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输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者国必弱。”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关于将帅的记述和研究倍受垂青。从《孙子兵法》中的将之“五德”,《六韬》中的“论将”、“立将”,《诸葛亮集》中的“将苑”,到近代《韬园文录外编》中的“择将”……;从中国古代《史记》、《汉书》中的将帅传记,到外国近现代的《拿破仑传》、《十九颗将星—一对美国四位名将之研究》,有关将帅的著述恰如群山巍峨,星汉灿烂。每当读到一本好书,笔者常心驰神往,或掩卷…  相似文献   

14.
兵胜之道     
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篡卒》【注释】①篡卒:即选卒,经过挑选的精兵。篡,借为“选”。②利:锐,这里指军队战斗力强。③德:这里指军队的政治素质。④道:这里是治理的意思,指对军队的管理教育。⑤亟归:尽快回来,这里指速战速决,早日结束战争。  相似文献   

15.
在老学研究史上,始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或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或认为它是以兵喻道的道书。频繁的春秋战事,迫使人们不得不对“战争”这一重大社会现象进行思考。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东方第一哲人”———老子,更是责无旁贷了。从这个角度看,《老子》一书涉及兵学...  相似文献   

16.
步兵,春秋时期指徒兵或卒,《左传》说:“兴徒兵以攻之”,所谓徒兵,即指步兵。“步兵”一词的正式应用,始见于《六韬》。《六韬·战步》说:“步兵与车骑战奈何?”这是我国军事著作中使用步兵这个术语的开始。判定《六韬》的成书年代,也就  相似文献   

17.
后蜀广政三年(公元940年),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18家词人的500首“诗客曲子词”搜集起来,编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从此,也就有了“花间词”与“花间派”之说。今之所谓“花间词”,指的就是辑入《花间集》的500首曲子词。“花间词”的作者大都是蜀人或流寓仕蜀者,其作品大多抒写男女相悦之情,主体风格偏于“香而软”,因此,后人便把这些所写作品内容大致相同、风格较为接近的词人群体称作“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是中国词  相似文献   

18.
军事科学是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先导。《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生死之地,不可不察也。”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  相似文献   

19.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被列入“五经”,其伦理大旨是“道名分”①,“惩恶扬善”。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②,司马迁也有孔子“作《春秋》”③之说。可是近代以来,相继有学者对此说进行考证,多以为孔子作《春秋》的说法缺乏史证,可能是孟子的伪造④。不过,孟子所谓“乱臣贼子惧”却从手段意义上道出了《春秋》的伦理价值。《春秋》被称之为“经”,解释这部“经”的书称之为“传”。《春秋》三传便是解释《春秋》的著作。《春秋左氏传》…  相似文献   

20.
加强国防教育,必须形成社会合力,这是由国防教育的“四性”所决定的。 国防教育地位的重要性要求形成社会合力。《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古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些掷地有声的金玉良言道出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国防教育可以提高综合国力和战争潜力,使我国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斗争中发挥更大作用;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