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毛泽东军事思想植根于中国古代兵学文化的土壤,它的战争观、军事伦理价值观、战争谋略法等思想,与中国古代社会"仁战"、"义战"、"以民为本"、"以奇制胜"、"以礼治军"等战略方法、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古代兵学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马列主义军事思想和古代兵学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虚实"思想乃孙子兵学精髓之所在,其核心要义"避实击虚"更被视为战争制胜的根本.今天,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学、脑科学等新兴技术纷纷涌现,战争即将进入智能化时代前夜之时,孙子的"虚实"之道也在焕发新的生机,其中的"知敌""欺敌""分敌" "制敌"思想正在新兴科技的支撑下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3.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关于他的战争传说史书中多有记载。这种传说既有历史事实的影子,也挟襄了后人猜测臆想的成分。梳理并分析这些传说,我们发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在其文化源头就具有谋略偏向,此种偏向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兵学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奠定了传统兵学文化谋略特质的基石。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涿鹿之战与黄帝的战争传说;二是黄帝战争传说的谋略特质;三是民族军事思维的谋略偏向。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的兵学文化是在秦汉"大一统"中央专制集权帝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背景下形成、发展的,与先秦兵学侧重于兵学理论的学理创新有所不同的是,它更多体现为兵学思想的系统梳理与文化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概括地说,这一时期的兵学文化主要成就,反映为有关存世兵书的整理与分类、兵学流派及其特色的分析与总结、兵学实用性问题的注重与强调、兵学理论的学习与普及、兵学主题的重心转移等等。所有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到秦汉时期又呈现出新的风貌,它对秦汉时期军事活动的理论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对后世兵学的嬗递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三略》成书于东汉晚期,作为黄老兵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思想特色即在道家最高哲学范畴--"道"的统摄指导下,兼容博采诸子百家军事理性认识之长,使之相辅相成、互为弥补,浑然一体,应形无穷.而《三略》将阐说政略问题置于中心位置,致力于总结和揭示治军御将的具体原则,则充分反映了汉代兵学主题已由"取天下"转移为"安天下",这正是大一统时代文化精神在兵学领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魏鸿 《军事历史》2020,(3):10-19
宋代是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高潮期,在"崇文抑武"的大背景下,文人成为兵学研究主体,文人论兵蔚为风潮。兵学儒学化更为深入广泛,尤其表现在战争观、战略思想、作战指导思想和治军思想等方面。宋代兵学文献的繁荣并未对军事实践产生积极牵引,个中原因复杂,探讨兵学与国家战略、将帅选任以及军事技术演进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宋代兵学以及军事的认识。宋代兵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兵学和军事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使得一些晚清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路。以"师敌长技"理论为起点,"师夷长技""中本西辅""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等思想相继产生,并在军事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思想从产生到被抛弃,并未对摇摇欲坠的晚清政治统治以及军事改革产生"挽狂澜于即倒"的应用之效。这是因为,晚清军事改革并没有催熟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军事改革理论体系,深层原因在于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和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军事改革缺乏系统的观念认知,在进行武器装备更新、体制编制调整及新式人才培养的同时,忽视了军事改革进程中系统观念确立这个关键因素,以致出现了将军事改革诸因素割裂开来分段推进的怪现象,造成了军事改革的总体贻误。  相似文献   

8.
走出计算机战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机攻击敌信息系统、瘫痪敌作战指挥平台,是知识军事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从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及北约的其他成员国遭受到来自全球范围内的众多“黑客”的攻击中可以看出,计算机作战可以给对手造成无法预料的麻烦,达成迟缓敌军事行动、造成敌心理恐慌、破坏敌正常生活的目的。计算机战将成为未来敌对双方在“无形战场”较量的常用作战方式。目前,在计算机战领域还存在一些误区。计算机战并非单靠军人利用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网络仅对敌军事信息系统的进攻,而是所有有能力闯入的人对敌交通、金融、贸易、军事等领域的全面袭击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的孙子,不仅是中国古典军事学的奠基人,而且是古典军事伦理学的奠基人。在他的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他在创立军事学的过程中,在继承前人军事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社会伦理与养兵用战的实践结合起来,从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即军队与国家、人民的关系入手,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军人的价值理论、将帅道德规范及军人道德实践等一系列军事伦理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军事伦理思想体系。学习和研究孙子的军事伦理思想,对于深入研究和完整地把握孙子的兵学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文化精华,加强当代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仅就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体系结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0.
军事气象古今谈阮炳照气象条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中国古典兵学奠基人孙武把“阴阳、寒暑、时制”称之为“天”,并把气象、地理等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概括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中国远古传说中的涿鹿之战就表明了气象与军事行动的密切关系。黄帝部族与量...  相似文献   

11.
护国战争后,刘伯承相继参加了护法战争、"援鄂之战",以及讨贼战争等战事.其间,他常常出奇制胜,勇敢无畏更罕有人敌,渐渐以智勇名扬川军内外.然而,富国强兵、救国救民的壮志始终未酬.残酷无情的现实,迫使他检讨既往,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2.
伏击是游击战的重要战术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同志从我军实行全民抗战的人民战争实际出发,借鉴我国古代兵法,把伏击战列为游击战的基本战术之一,使这一战法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刘伯承同志指出:游击队的战术,“通常是突然袭击运动或驻止之敌,特别是袭击运动之敌,所谓伏击与急袭者是。伏击又是其中最好的手段,虽对优势敌人也可采用。”(《刘伯承军事文选》第120页。以下引用此书只注页码)又说:“伏击,就是游击队有计划地隐蔽配置于敌人必经道路的一旁或两旁,待敌人通过时,出其不意而突然袭击之。”(第149页)这一战法在抗  相似文献   

13.
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是刘伯承同志军事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广大干部战士学习科学文化,努力成为军地两用人才,开创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回顾刘伯承同志在这方面的思想与实践,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今日不下种,收获无时期刘伯承同志历来强调科学文化知识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全国解放以后,我军进入到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新阶段。在大转变的关头,刘伯承同志强调:抓好教育与训练,首先不失时机地在全军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广大干部战士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新阶段军  相似文献   

14.
流动战是捻军在后期抗清斗争中产生、并在战争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作战样式。 1 865年高楼寨歼灭战是捻军运用流动战创造的最辉煌的军事胜利。捻军运用了盘旋打圈、马步联合、伺机反击、设伏为裹等战术手段 ,达到了疲敌、战敌、耗敌、歼敌的目的 ,把流动战这一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在战略、战术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高 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当今军事斗争的形式和理论 ,已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全面深刻的变化。在心战领域也是如此。高技术条件使心战的地位作用已上升到战略层次心战 ,又称心理战 ,是以实力为后盾或结合武力战进行的 ,通过多种手段影响人们的心理向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转化的 ,以达到固我屈敌、减少代价或不战而胜之目的的一种军事斗争形式。说到底 ,心战是心理搏斗战 ,实质是谋略胜敌。心战的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作为的兵家名将 ,在倚重武力战的同时 ,无不重视心战谋略的研究和运用 ,创造了许多以智取胜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数千年优秀传统军事文化蕴藏着朴素的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智慧,这不仅见于某些传统经验的例解中,而且常作为核心要素,影响着王朝的军事国策方向。"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国家大柄,莫重于兵""欲治兵者,必先选将"等治军名典,其精妙思想于今仍有启迪现实和未来国防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黄帝四经》既述治国之本,亦言兵学之要,可视为一部兵书.在战争观上,它认为战争性质对战争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主张慎战重战、不得已才战;在战争指导上,提出了兵法三道、 “王术”制胜、因时秉宜等有价值的观点;在战争准备思想上,主张“政胜为先”.全书还蕴含着内涵丰富的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8.
近代是兵学发展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传统兵学的问题与不足逐渐显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警醒与反思。西方军事理论的引入则部分补充了传统兵学的缺陷与不足,最终使传统兵学逐步向专业化、实践化、科学化的军事学转变。近代兵学载体趋于多样化,除一般意义上的兵书外,还有大量的训练操典、军事教材和有关招募、训练和管理的章程或规定,以及散见于有关军事人物文集中的零星兵学论述等,并呈现出文人论兵的式微,兵学趋向专业化和兵学阐述方式由虚向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武乡八路军总部简介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太行,4月,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央北方局进驻武乡砖壁、王家峪等地,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薄一波等在这里胜利指挥了反敌“九路围攻”的长乐村急袭战、“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战斗等。  相似文献   

20.
《兵学新书》采集各国军政,择精语详,自兵源募选、训练以及布阵运用,下至军事起居、饮食之微,凡军所一切关于军者,无不绘图系说。《兵学新书》揭西国新兵法精理,分叙军制、训练、战法,尤其是对步、骑、炮三兵种合成战法的研究,成为创立中国近代军事理论体系之根本。其在武汉的兵学教学,是《兵学新书》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