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中、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反对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侵略的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参加这次大战的有61个国家,军队达1亿1千万人。战争的序幕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  相似文献   

2.
1946年1月,中国地矿专家张莘夫等人在东北同苏军洽谈煤矿接收时,被不明身份的人杀害,再加上这时苏、美、英三国正式披露了于一年前秘密签订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由此在中国引发了一场以维护国家主权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反苏护权运动。这场运动以青年学生的大游行为主体,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短时间内遍及大半个中国。运动的直接影响,是迫使当时的国民政府通过外交努力加速苏联撤军东北。  相似文献   

3.
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用武力占领中国东北后,为了达到长期霸占中国东北,并逐步实施为扩大侵略战争,向苏联进攻的军事基地的计划,1933年10月1日,日军参谋本部作战课长铃木率道视察"满苏国境",决定沿边境地带构筑军事要塞。自1934年开始,陆续在中国边境地区构筑要塞阵地14处,其  相似文献   

4.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稳固其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并与德国法西斯相呼应,伺机夺取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沿中苏、中蒙边境先后构筑了 17个筑垒地域,形成了总长达 1000多公里的防线。这条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防线并没有能够挽救日本帝国主义覆灭的命运。 1945年 8月 9日凌晨,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东北,只十余天的时间,日军苦心经营达十余年的筑垒地域就被彻底粉碎。 一、侵华日军中苏边境防线概况   日本帝国主义在完成对东北的占领之后,鉴于当时社会主义的苏联对伪满政权和日本政府的态度,以及苏联在远东地区…  相似文献   

5.
预警卫星是一种用于监视、发现和跟踪敌方战略弹道导弹的军用侦察卫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预警卫星作为战略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高度重视。美、苏/俄两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天基预警系统。研究美、俄/苏  相似文献   

6.
50年代,美、苏积极扶植本阵营内的亚洲国家,但受技术能力限制,日本、印度两国的航空制造水平仅限于技术转移和授权生产。其他亚洲国家则依旧采用美、苏援助的次等装备,根本无自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1980年爆发、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至今已有20余年了,但至今却少有出版物对这场牵涉到全球最大石油量输出的战争进行详细地叙述,其中一些精彩的战争场面也无报道。当时的全球两个超级大国苏、美都在强烈地关注着这场战争,却没有能力制止,任其打了8年。其实,苏、美两国在暗中支持这两个深陷战争泥潭的国家。因此,在战场上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苏、美两国的。其中“母鹿”大战“眼镜蛇”的直升机空中格斗,是这场战争中较为精彩的的片断之一。  相似文献   

8.
曹泰岳  任兵 《国防科技》1998,19(4):53-77
本文将美、苏弹道导弹防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综述了弹道防御政策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弹道导弹威胁和扩散的分析,阐述了弹道导弹防御与反弹道导弹条约二才之间冲突而又相容的复杂关系,研究了弹道导弹攻防对抗的机制。在弹道导弹攻防体系的三大支柱三拦截模式的利弊分析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美、俄两国弹道导弹防御的发展计划和态势。为了对战区导弹的多国共同防可能的国际合作动机、方式和计划有深入理解,本文对战区防御的武器系统技  相似文献   

9.
《兵团建设》2012,(3):51
"该出手时才出手"是指等待时机,等时机成熟了,再去谋事,它实际就是"以逸待劳"。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伺机而动,调动对手,努力牵着对手的鼻子走。1944年,法西斯德国败局已定,为了研究如何处理战后系列遗留问题,苏、美、英三国领袖决定举行最高首脑会晤。  相似文献   

10.
东北因其独特的战略位置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抗战胜利初期 ,国共两党围绕着东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整个斗争过程中 ,国共两党的斗争策略有明显的区别 :一、国民党对苏判断失误 ,行动迟缓 ,依赖“外交”争夺东北的企图破灭 ;共产党高瞻远瞩 ,决策果断 ,行动迅速。二、国民党政策微调 ,重心偏向“军事接收” ;共产党艰苦作战 ,阻敌进犯 ,顽强坚持东北斗争。三、国民党战略重点不定 ,对东北问题转为消极态度 ;共产党面对新情况 ,不失时机地制定新方针 ,因势发展。由于共产党斗争策略的正确和灵活 ,最终挫败了国民党占领东北的企图。  相似文献   

11.
与美竞争,占尽先机回颐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研发历程,可以看出浓重的俄(苏)美军备竞争的暗影,在这场竞赛中俄罗斯可谓胜多败少。在研发步伐上,俄罗斯奋起直追。首先,美于1958年试飞了首架高超音速飞行器X—15,苏联遂奋起直追,于1973年完成了首架验证机试飞。  相似文献   

12.
介绍国军标《黑火药试验方法》中测定方法的要点及与国外先进标准之异同。该标准借鉴美、苏标准之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制定,具有先进、可靠、适用之特点。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波茨坦协定签笔落下之际开始降下帷幕。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被苏联和美、英、法一分为二。1948年底,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相继在东西柏林成立,但由此种下了长达半个世纪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阵营对立的恶果。  相似文献   

14.
美国和原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军用卫星的国家。自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认识到了军用卫星任未来军事上的巨大作用。早在60年代,美、苏的军事家就明确提出,“空间是贏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谁能控制空间,就能控制地球”。他们所谓的“控制空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空间霸权主义:即他们可以自由进入和利用空间,发射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军用卫星,但不允许其他国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苏等盟国分割德国虽然是出于对付法西斯的需要,却在占领国美、英、法与苏联之间制造了新的矛盾.20世纪40年代末期,随着冷战的到来,美、英、法等国为加强中欧的地位,策划其在西德和西柏林的"联合占领区",并着手利用马歇尔计划复兴德国,宣布单方面实行币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初期,前苏军即开始装备苏-27战斗机。该机优良的机动性能、先进的机载设备和强大的武器系统倍受世人注目。为了保持苏-27在未来空战中的优势和在国际军贸市场上的竞争力,80年代后期,前苏联又开始研制和发展苏-27的后续机型。如今,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俄军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苏-27为主,种类齐全,作战能力互补,适应21世纪作战需要的苏-27战斗机家族。 一、模拟眼镜蛇机动的苏-27 1989年6月的一天,第38届巴黎航空展览会的  相似文献   

17.
从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开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竞相发展空间技术,并很快将空间技术用于军事目的,都力求在某些领域里取得优势,以适应其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到现在,人类发射到宇宙中的空间飞行器已经有2000枚左右。其中主要是美、  相似文献   

18.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两国立即表示支持苏联抗击德国.然而,当斯大林要求它们在欧洲开辟对德第二战场时,英、美却迟迟未能付诸行动.既然英、美、苏出于反法西斯的共同需要而结成统一战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战场"难产的局面呢?对此,笔者试图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战略对手的不断调整变化,天波雷达的建设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20世纪,出于对自身战略利益考虑,美、苏、澳等国都非常重视对天波雷达的研制,主要用于应对外来威胁,保护国防安全。一、国外天波雷达建设的主要特点(一)依势布防随着战略对手的不断调整变化,天波雷达的建设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20世纪,出于对自身战略利益考虑,美、苏、澳等国都非常重视对天波雷达的研制,主要用于应对  相似文献   

20.
4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在美国海军服役。与此同时,在前苏联的北方,被西方称为“十一月”级的苏第一艘核潜艇开始铺放龙骨。从那时起,俄、美两国在发展核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