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年前,我啼哭着挣脱母体,来到了年轻的父母给我的那个家。疲惫孱弱的母亲从此快乐、充满希望,憨厚的父亲怜惜的脸上挂满微笑。18年后,随着汽笛一声长鸣,我将自己满腔的憧憬与梦想,以及父母的希望与牵挂一同打进背包,走进方块加直线的绿色氛围,融进一个有很多兄弟的新“家”。在新“家”的摸爬滚打中我学会了坚强,对父母的那份依恋似乎被岁月冲淡,繁忙的工作中渐渐忽略了对“家”的问候。忽然有一天接到父母打来的电话,电话的那头父亲欣慰中夹着些许忧伤,母亲喜悦中搀着长长的牵挂,问我怎么老不给家里打电话?此刻的我不以…  相似文献   

2.
遗言     
父亲走了,走得匆匆忙忙。 我接到同学的电话从部队赶到家时,父亲已经永远属于另一个世界了。没能与父亲说上一句话,我心里既悲痛又气愤,第一次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姐姐大发雷霆:“为什么不早点打电话通知我回来?”从未见我对她如此无理过的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电话     
八一那一天父亲给我打了电话。这是我入伍以来第一次接到父亲的电话。手在颤抖,心在加速,嗓子中好像卡了一个又干又硬的馒头。.“节日快乐。小子,你出息了。”这是我隔着听简听见父亲说的第一句话,那是我当三年兵刚转了士官的第一年。自从我懂事的那时起,父亲就是一直冷冰冰的模样。明朗坚硬的轮廓,拉碴的胡须,不爱说话的嘴,高高的个,风一样  相似文献   

4.
“宋科长,报告一个好消息,我父亲今天亲自领我到镇武装部报名参军了,他表态,如果体检政审合格,全家人将全力支持我参军报国。”10月10日,山东省郓城县人武部政工科宋剑峰科长接到张营镇应征青年刘军从乡下打来的电话。9月底,刘军的父亲刘晓旺急匆匆地来到县人武部政工科,为儿子当兵的事  相似文献   

5.
练笔文艺     
远在乡下的父亲今年60岁寿辰。父亲给我的恩泽如山如海,我该送份什么样的礼物呢?那些年,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五人住在乡下,父亲在城里的工厂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靠他每月30多元的工资来维持,乡里的干部称我家叫“半边户”,只有父亲每次回家才“圆”了。我们嬉笑着,追逐着,听他滔滔不绝地讲叙外  相似文献   

6.
1956年8月底 ,父亲从大连到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毛主席抽出开会前的空隙时间会见了我父亲。他们已有17年没见面了。父亲多么想立刻见到多年未见的毛主席呀。当父亲见到毛主席时 ,即整装立正 ,响亮地喊了一声 :“报告!”并向主席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毛主席满脸笑容 ,伸出双手同父亲紧紧相握 ,说 :“海东同志 ,你好呀!”父亲激动地说 :“主席 ,您好呀!”接着 ,父亲怀着惭愧的心情说 :“主席 ,在延安您交给的任务 ,我没有完成。我感到十分惭愧。”主席笑着说 :“海东同志 ,不是你没有完成任务 ,是你病了嘛!”父亲参…  相似文献   

7.
不敢玩股票     
不敢玩股票岳跃国几个朋友很是那么回事儿地炒了几把股票过了把瘾。他们很老道地怂恿我也去玩两把,并说哥们把持着你点儿。我诚惶诚恐地给人家道谢,老老实实他说哥们不想发那个财,那玩艺儿咱玩不了。说不想玩好象不是心里话。这几年,“大款族”炒大股,“工薪族”妙小...  相似文献   

8.
“部长,又有2名库工提出来不在咱这儿干了,您看怎么办?”1997年,刚刚到宝坻县人武部任部长的顾玉健,隔三差五便接到民兵武器装备库副主任张德全的这类请示电话。 “强扭的瓜不甜,更何况咱这里是军事警戒重要目标,来不得半点马虎,结清工资让他们走吧!”放下电话,顾部长到政委朱子民办公室,把库工管理的有关情况,跟政委碰了一下头。  相似文献   

9.
儿圆娘的梦     
我 知道 ,母亲有个未圆的从军梦。母亲有一句口头禅 :“咱是闹过革命的人 !”每当她与乡亲们讲起这句话时 ,总有一种自豪感。不过她一直很遗憾 ,没能真正成为解放军行列中的一员。那年 ,她跟一帮热血青年一起 ,参加了支援军队的后方保障工作 ,这支生力军就是当年风靡一时的“后方娘子军”。关于那时的事情 ,不知她对我们兄弟反复讲了多少遍 ,每次都讲得极为动情 ,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相信 ,在母亲奔流的血液中流淌着坚强 ,流淌着对军队一种浓浓的情愫。父亲去世后不久 ,母亲把哥哥送上了云南边防某部。两年后 ,又毅然送我踏…  相似文献   

10.
终于读懂了父亲马锋我在父亲身边生活了十七年,没有认识父亲,从内心世界里没有读懂父亲!小时候,家里充满了“军”味,我是与“军”字打交道长大的。一件件绿军装,由小到大,伴随着我走过童年;那顶小绿军帽,至今还保存在箱底,红红的五角星虽然已经褪色,昔日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三请老爹     
今年农历正月十九日,河南省沈丘县白集乡小张庄村的一位年轻小伙子,一大早便急匆匆地来到村外一间小房里,低声细语地说:“爹,请回家吧!”床上躺着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听到喊声掀开被头,怒冲冲地对这位小伙子说:“你还有脸见我?你给我出去!”说完蒙上了头,再也不吭声了。小伙子叫张连明。老人是他的父亲张运峰,是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复员军人。父子因何闹矛盾?原来是连明媳妇又怀了胎。老人张运峰知道此事后问儿子:“你媳妇已生有孩子了,还不中?咱这个‘五好家庭’可不能破了国家的规  相似文献   

12.
去年夏天,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梁晓江教授带着他的学生从济南直接找到军博,在军博门口电话联系了文物部门办公室人员,办公室人员跟我说:“有一个人说他父亲是‘无名式步枪’的参与者,正在门口等着呢!”我说:“我正想找他,快请他进来”。我们聊了整整一个上午。粱教授的父亲梁松方已是百岁高龄了,是我军兵工业界的老前辈,近来老人家不小心骨折住在医院,  相似文献   

13.
吴殿根 《政工学刊》2004,(11):60-60
近日看到一则故事,讲的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天,一封从察里津前线发来的急电送到了列宁手里。内容是:“冬天就要到了,士兵还缺少冬衣御寒,弹药将尽,已申请解决。总部机关迟迟未予答复。”列宁让通信员把电报送到军需供给部。一小时后,列宁打电话给部长:“你好,我是列宁,送去的电报收到了吗?”“没有收到。”“请去查一下邮件。”“我马上去,然后给您去电话。”“不,我等着。”部长立即检查邮件,电报找到了。他给列宁回电话:“电报我找到了,现在我与同志们研究一下,再给您回电话。”“不,我等着。”磋商后,部长回电话:“一切说好了,现在…  相似文献   

14.
6月一天,位于中原油田腹地的河南濮阳市郊区薛家店村,民兵张书林家的三座祖坟,被油建公司一辆大型载重汽车压塌了。“毁了祖坟,这是伤俺张家的风水呀!”张书林的父亲气得一蹦老高,立即带上七八个人,扛着铁锹锄头,拦住正在急运物资的车队,说:“一座坟得赔一百五十元,不拿钱就别走!”说着就让人动手挖沟断路。张书林听说父亲带人和油田车队闹事,立即赶到现场。把父亲拉到一旁说:“油田开发是国家的大事,压坏几座坟算啥。张嘴要人家一百五十元,合适吗?敲国家竹杠的事咱不能做呀!”儿子一番话,父亲觉得对,回村了。  相似文献   

15.
卢军 《政工学刊》2001,(2):46-46
在去年冬天第一场寒流席卷岛城的那个夜晚,我和爱人以及刚刚降生三个多月的儿子正依偎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听着萨克斯曲《回家》,一家人沉浸在温馨幸福之中。“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这片温馨。我有点恼火地拿起电话:“谁呀?!”“是我…咳咳咳…”听筒里传出了一阵咳嗽声。“变天了,给孩子多穿点衣服,毛线袜暖和,别忘了给孩子穿上。你们自己也要当心,要照顾好自己……”母亲声音沙哑,边咳嗽边说,时断时续,费了很大的功夫才说完这些话。我正想问候她几句,她在那边又接着说道:“家里没其他事,你们放心。我挂了。”放下母亲的电…  相似文献   

16.
画里话外     
演戏小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县长父亲谈起安排工作的事。县长说:“有几个较好的单位准备招聘大学毕业生,目前,正在安排如何考试和择优录取的事。”小明一听就泄了气:“爸,若是论关系,在咱县里谁也比不过咱,但若是论考试,我可真考不过别人。”县长“哈哈”一笑,说:“考试你怕啥?那不过是演戏而已……”破格提拔公安局局长坐着小车回局里开会,不巧遇上堵车,司机当机立断把车开上人行道,想抄近路。就在这时,一名交警将车拦住。司机:“这是某局长的车,某局长要赶去开会!”交警不吃这一套:“不管是谁,违反了交通规则都要接受处罚。”司机火了:“你…  相似文献   

17.
龚细鹰 《政工学刊》2013,(10):76-76
我常常在夜晚11点重复着一场悲剧的轮回:打电话给外卖,接通前一刻迅速挂掉。走向冰箱,拉开、关上。最终赌气地把自己扔进沙发里,不巧看到了手机,继续拨打电话:“你好,我要5对鸡翅……”  相似文献   

18.
母亲     
母亲是皖南山区一位极其平凡的农家妇女,她出生后就失去母爱。物质上的匮乏,精神上的伤痛,迷漫着母亲的人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较早地知道一点人生疾苦的时候,我已有了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吃奶的弟弟,而我的父亲远在他乡,被关进了“牛棚”,生活的重担全落...  相似文献   

19.
父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听母亲说,连续生了两个女儿之后,第三胎生了我这么个宝贝儿子。父亲高兴得要命,说他这辈子有指望了。我小时多病,父亲经常三更半夜地去找医生,连脚都跑起了茧。虽然后来母亲又超生了小弟,但父亲却总是宠着我。父亲凭着无师自通的石匠手艺负担着我们姐弟几个的学费。尽管父亲干得很辛苦,可我看着越来越惨淡的家境,还是一个劲儿地说父亲的不是,埋怨他没有别人的父亲精明、能干。父亲只是经常叹着长气,一声也不吭。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工作分配没能如我所愿,被分到了全区最偏僻的一所乡村小学。我把这件事又归咎到了父亲…  相似文献   

20.
我的祖父是乡间读书人,我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他们属于那种信奉“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的人。我至今珍藏着几本他们读过的线装课本,其中就有《论语》。我的祖父,父亲是《论语》的忠实践行者。三年前,父亲去世了,我作了一副挽联:“十八年前携笔从戎谆谆教诲催放军功章彤彤华彩,卅七载后泣血回首拳拳心愿怎报人生路历历严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