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支军队的灵魂。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了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作出了“繁荣发展强军文化”的战略部署,既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我军军事文化建设发出了动员令,也为持续厚植强军文化、滋养官兵精神沃土提供了遵循。奋进新征程,军队党员干部必须紧紧围绕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繁荣发展具有我军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支撑打赢制胜的强军文化,深刻领悟其价值意蕴,从中汲取砥砺奋进的政治智慧、道德滋养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声音     
<正>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  相似文献   

3.
<正>习主席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鲜明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并用“三个事关”阐明了重要地位,用“一个推动、两个建设”指明了文化使命,用“七个着力”点明了内在要求,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并强调要“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吹响了强军文化前进的号角,赋予了强军文化新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引领。必须把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导地位,当作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首要政治任务、重要政治责任、根本政治要求,贯穿学校建设改革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提供方向引领。提升政治站位,强化学深悟透,办校治学育人。把握新时代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强军之魂,坚持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这个强军总纲,立起新时代备战打仗这个强军指向,走好新时代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条强军之路,抓住新时代科技兴军这个强军引擎,夯实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全面落实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这个强军之策。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是办学育人的重要软实力.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的进程中,军校校园文化建设面对机遇和挑战.军队院校教育转型的根本是文化转型,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富于特色.  相似文献   

6.
潘丽君 《国防》2014,(4):11-14
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是激励和凝聚官兵增强强军认同、投身强军实践的需要,是适应建设现代化武警、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背景下,只有自觉按照习主席"标准更高、走在前列"要求,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开拓创新,才能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武警特色先进军事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古田会议决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军政治工作奠定了重要根基。《决议》确立的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性质、宗旨和任务等,对于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价值哲学的蓬勃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价值论转向,超越了以往本体论与认识论研究的二元对立。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视域中从主体性特征、多元性形态与实践的源泉三个维度全面审视新时代强军文化价值,可以梳理总结新时代强军文化蕴含着的精神价值、实践价值与人本价值等丰富价值内涵,从而启示我们着力从把稳战略方向、立足官兵主体、统筹传承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进新时代强军文化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9.
汪丽  戴安 《政工学刊》2023,(9):17-20
<正>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深化了党对人才强军工作规律的认识,鲜明立起了人才强军战略总纲,深远擘画了军事人才战略布局,立意深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新境界。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持人才强军、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这为新时代人民海军加强人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就必须推进海军人才建设,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支撑。  相似文献   

10.
赵辉 《国防科技》2017,38(6):072-075
习主席站在时代发展与战略全局的高度,着眼军队建设全局,深刻阐述了科技兴军在强军征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科技兴军的举措抓手,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理论体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技兴军之路,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高东升  赵淑珍 《国防》2014,(11):75-77
强军目标是武警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抓手。用强军目标统领武警院校转型发展,必须牢牢扭住院校思想政治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培育优良校风这四个着力点,推动武警院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学科体系和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王芳芳 《中国军转民》2023,(21):134-136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决裂说”到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世界视野和基本原则的确立;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到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西方到东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得到确立和充实的。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考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民军队践行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基本经验,是人民军队践行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过程中特点规律的科学总结。这些经验,集中体现在“五个坚持”,即坚持政治建军,人民军队始终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坚持改革强军,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坚持科技强军,人民军队建设科技含量大幅跃升;坚持人才强军,人民军队人才工作全面转型升级;坚持依法治军,人民军队治军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其启示主要有“五个必须”,即必须对党忠诚、听党指挥,必须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必须自立自强、聚力攻关,必须抓住关键、识才用才,必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沈阳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师党委积极适应使命任务拓展和官兵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坚持把发展强军文化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强军目标的重要举措,认真贯彻落实军区空军文化建设《三年规划》,持续打造"北疆飞虎"文化体系,以强军文化培育"两不怕"战斗精祌,滋养官兵顽  相似文献   

15.
陈伟 《国防》2013,(7):10-11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等一系列重大部署,既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也发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员令。国防动员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难得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繁荣发展,确保如期形成"能打仗、打胜仗"的国防动员能力,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确立,受到思想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同,必将在新时代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进程中,发挥巨大的引领作用。之所以彰显如此显著的时代价值,其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向全党全军发出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伟大号召,要求牢固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努力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宣言书和动员令。为此,本刊特邀请三位党史军史专家,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解读和阐释,以期深入领会其思想精髓,更好地指导军队改革和强军兴军实践。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依法治军指明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开辟了建军治军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步入新时代,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依法治军思想的科学内涵,更好发挥依法治军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四对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新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开辟了道路,确立了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主要体现为: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以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确立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确立了和平时期军事训练的战略地位;确立了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军队的发展道路;决策研发尖端武器;明确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前进的动力。所以,作为如此强大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积极地加强文化建设。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