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士元 《国防科技》2002,(3):40-43
印度于2001年10月22日成功发射了首颗侦察卫星——“试验评估卫星”(TES),成为继美、俄、以、法之后,又一个拥有照相侦察卫星的国家。该卫星耗资2500万美元,将用于对印度周边国家进行侦察:据印度一位高级官员称,印度军队缺乏先进的空中监视能力,而TES作为主要工作在较低轨道上(轨道高度500千米)的卫星,将可为侦察任务提供更清晰的图像。  相似文献   

2.
在各类侦察卫星中,照相侦察卫星发展最早,发射数量最多,是空间侦察、监视的主要力量。照相侦察卫星原本只为美国和前苏联所拥有,在冷战铁幕下,通过它互相窥探军事机密。时至今日,照相侦察卫星又有了新的发展:实时传输型照相侦察卫星已经成为照相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本不甘居于经济大国地位,急欲成为政治大国,进而走向军事大国。侦察卫星集当代高科技于一体,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继美、俄、以、法之后,日本在2003年一跃成为第5个拥有侦察卫星的国家,无疑奠定了其作为军事大国的地位。日本政府官员2006年1月6日宣布,将在截至2007年3月31日的2006年财年发射2颗照相侦察卫星,以加强对朝鲜的动向尤其是对其导弹和核开发设施的监视。这2颗卫星原计划在2005年财年发射,后因在卫星制造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才被推迟升空。日本照相侦察卫星都是成对发射的,每对包括1颗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和1颗雷达成像…  相似文献   

4.
受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04年全球只发射了19颗军用卫星,与2003年有28颗军用卫星升空相比少了许多。但这一年中也有几项重要的军事航天活动,尤其是年底升空的欧洲首颗第2代照相侦察卫星“太阳神-2A”,给军事航天界挽回了一些“颜面”。  相似文献   

5.
国外照相侦察卫星发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重点介绍了各国照相侦察卫星的发展现状,结合近几次局部战争,阐述了照相侦察卫星的作战运用,并对照相侦察卫星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2006年9月11日,日本南部的种子岛(Tanegashima)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了1颗名叫”信息搜集卫星-3A”(IGS-3A,IGS——Information Gath- ering Satellite)的照相侦察卫星,为日本正在构建的全球情报处理系统送去第3颗卫星。这是自2003年11月H-2A F6发射2颗照相侦察卫星失败以来,日本火箭太空(RSC)公司管理的第4次发射。2006年9月~10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火箭太空公司还将利用M-5 F7运载火箭,从日本鹿尔岛县内之浦(Uchinoura)航天中心发射“太阳-B”(Solar-B)探测器。  相似文献   

7.
军用卫星     
《国防科技》2003,(4):31-33
美国新一代照相侦察卫星。第一颗由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1989年8月8日施放入轨,轨道正常高度450千米,轨道平面倾角57度,设计寿命8年。  相似文献   

8.
综合互联网信息,在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发起之前和空袭当中,动用了15~20种军用和民用卫星系统,共计50多颗卫星,以支持空袭行动的协调统一、空中打击任务的实施和毁伤效果的评估。1.照相侦察卫星包括2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和5颗KH-12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前者可全天候、全天时使用,对隐蔽的装甲部队、机动的SA-6防空导弹目标进行侦察和提供轰  相似文献   

9.
《国防科技工业》2005,(1):92-92
据美国《全球安全》网站2005年1月4日报道,截止2004年12月31日,全世界航天国家的在轨工作军用卫星共有220颗。其中通信卫星80颗,导航卫星53颗,成像卫星25颗,电子侦察卫星12颗,预警卫星11颗.海洋监视卫星18颗,气象卫星12颗,小型军用或技术发展卫星9颗。它们分别属于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家。  相似文献   

10.
迅猛发展的现代侦察监视技术 空间侦察监视技术空间侦察监视技术是航天技术与信息技术“联姻”的产物,主要装备包括照相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核爆炸探测卫星和航天飞机等。它利用装在卫星或航天飞机上的光电遥感器和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从太空中收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凡是被发现的目标就意味着被击中,凡是被击中的目标就意味着被摧毁。这一观点已经随着精确制导武器性能的提高而不断被证实。在这里,发现目标成了问题的关键。怎样才能发现目标呢?侦察卫星可堪当重任!侦察卫星可以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以及核爆炸探测卫星等。在各种侦察卫星中,照相侦察卫星发展最早,发射也最多,是空间侦察监视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号称“千里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印度为增强军事情报收集能力,开始大力发展军事航天技术。印度自2001年10月第一颗实验性侦察卫星(TES)发射成功之后,已计划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再研制发射一系列的侦察卫星。预计到2020年,印度有望成为军事航天大国。 庞大的研制计划 不久前,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计划从2002~2005年间,总共发射4颗侦察卫星。其中CartoSat-1侦察卫星已于2002年底发射,CartoSat-2定于2003年发射。据媒体透露,CartoSat-2是一种装备有能够以半米分辨率采集图像的、经过改进的照相机的天基监视卫星。  相似文献   

13.
10月22日,印度在南部沿海安得拉邦的斯里哈里科塔航天基地成功发射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这枚火箭是22日上午10点23分点火升空的,火箭上载有3颗卫星,其中一颗是印度自制遥感技术实验卫星,重达一吨,另两颗是比利时和德国产卫星,总重量约100公斤。这是自1997年印度宣告自行研制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取得成功以来,第3次发射此类火箭。半年前,印度曾成功地首次试射更先进的对地同步卫星运载火箭。这标志着印度已经跨入世界航天大国行列。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国内外高分辨率照相侦察卫星发展现状,并就卫星轻量化关键技术作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01年4月18日下午,印度在其南部的斯里哈里克塔航天基地将新一代“地球静止卫星运载火箭”(GSLV)成功地发射升空,并将1颗重达1540kg的试验通信卫星送入对地同步轨道。这种火箭是印度政府费时10年、耗资近3亿美元的航天“力作”。 2001年7月7日,印度退役空军上校、原印度动力有限公司主席戈帕拉斯瓦米在美国盐湖城参加“全球动力推进大会”时,首次公布了印度航天飞机的模型图片。 最近又有报道,印度计划于2001年年底前发射一颗装备有最先进设备的侦察卫星。报道还说,印度航天研究组织将在近两年内首…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军事》2008,(4):14-15
北京时间2008年1月21日上午11时45分,以色列“合成孔径雷达技术”(TecSar)侦察卫星从位于印度期利哈里卡尔的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进入预定轨道。约1个半小时后,以色列卫星地面贴接收到卫星信号。TecSar卫星是以色列国防部小卫星技术演示任务的第一颗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系统,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过程中,动用了多种侦察卫星,其中主要是。锁眼”和“长曲棍球”等。美国有100多颗军事卫星运行于地球轨道上,除用于导航和通信等用处外,也有一部分用于侦察。在这些军事卫星中,能够拍摄近距离地球照片的低轨道侦察卫星有5颗,其中有3颗属于KH-12“锁眼”侦察卫星,它们利用可见光和红外谱段进行拍照,获取对美国有较大价值的目标情报。另外两颗侦察卫星的代号为“长曲棍球”,它们装备了合成孔径雷达,在进行侦  相似文献   

18.
韩笑 《国防》2014,(4):75-76
近日,印度国防与分析研究所发布了一份题为《印度的国防创新——断层线》的报告。报告称,近年来,印度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的成就,尤其在航天领域的进步得到全世界的认可。2013年7月,印度首颗"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卫星成功发射。此外,印度的航天预算跻身世界第六名,航天工业的自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技术占全部技术的70%。但印度科学技术的很多领域还远低于世界水平,以下五大问题严重制约着印度国防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吴涛 《国防》2006,(7):71-71
日本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2006年初表示,日本计划最早在2007年4月引进无人机,主要用于执行巡逻和情报侦察任务,此前日本还宣称将发射2颗侦察卫星。预计未来两年将是日本侦察手段建设的高峰期,到2008年,将初步建成独立的、较为完备的、从上至下依次为空间、空中、地面三层的立体侦察体系。空间侦察主要依托侦察卫星。2001年4月1日,日本在防卫厅本部设立了“卫星情报中心”,正式启动卫星侦察系统建设,并于2003年3月发射了一颗光学成像卫星和一颗雷达成像卫星。日本政府还计划在2007年3月之前再发射2颗侦察卫星,与目前的2颗在轨侦察卫星组成可…  相似文献   

20.
4月18日,印度在南部安得拉邦的斯里哈里克塔航天基地,成功地将一枚GSLV—D1型“对地同步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把一颗重达1540公斤的试验通信卫星送入对地同步轨道。印度媒体普遍认为,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印度航天工业的一个重大飞跃。印度从此成为继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之后第6个掌握这一技术的“航天大国”。印度不但今后发射各类国产卫星不用再求人,而且有望参与利润丰厚的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